「唔怕生壞命,最怕改錯名。」中國古人不乏成名前後曾改名的例子,例如曾國藩初名叫曾子城,中進士後始改名做國藩;洪秀全原名是洪仁坤,為了大業托稱應天父指示避諱稱「秀全」。帝王登位改名的例子更多不勝數,著名的有明太祖朱元璋原名為朱重八,聽落像莽夫之名,改做朱元璋,也為「誅元璋」,反元起義的事便更得心應手。事實上,不只有中國人愛改名,而改名轉運或真有其事,有利你的事業發展。
改名為搵工,在南韓便相當流行。眾所周知南韓求職競爭異常激烈,2016 年 15-29 歲青年失業率就創了歷史新高,達 12.5 %。見工失利,除了歸咎於學歷或能力問題,愈來愈多人認為是名字發音太難聽或難讀,於是申請改名,務求面試官叫得順口,加點印象分。首爾家庭裁判所的人員指出,每日平均有 30 人申請改名,其中 10 個就是為了搵工。例如有求職者原名是 순근(音譯:神君),她表示:「每次面試,考官們都要多問幾次我的名字怎樣讀」,於是她把名字申請改為 민준(音譯:敏俊)。
改名或使用化名也不只是亞洲人的事。美國女作家 Lyna Jones 就把自己的姓氏改了,筆名叫作「Lyna Rose」,她感覺到改了後事業真的順利了。她是作家,名氣對她便相當重要。而她發現,改了作 Rose 之後,多了人在社交媒體上提到她的名和姓,因為 Lyna Rose 對讀者來說更容易記著。此外,新姓名也給人更柔和的形象,與她平時有關心靈的寫作主題一拍即合。
改名策略各有各喜好,拉丁字母姓名的話,有的人喜歡使用較短的名字,有的人希望能改一個較中性的姓名,視乎他們的目的是甚麼。英國南安普敦大學經濟學教授 Corrado Giulietti 研究發現,在上個世紀抵達美國的歐洲移民中,曾改過較美國化姓名的人,他們的事業和經濟環境相比那些沒有改名的人更成功。
不過,Giulietti 表示,現在更多的人改名,是為了建立更強大的個人品牌。他說:「從前改名是為了避免污名,現在是要提高『能見度』。」他補充指,現在有更多的人願意嘗試改名,簡單如加一個中間名或縮寫其姓便足夠了。
所謂「能見度」,甚至可以是對於全球而言,無論對方是甚麼語言背景也能輕易記住並搜尋得到。位於阿姆斯特丹的數碼市場推廣公司 IMA 策略主管 Emilie Tabor 打趣道:「你不會想要輸入某人的名字多達 6 次才找到他的 Instagram 帳戶。」
美國威斯康辛州馬凱特大學(Marquette University)管理學教授 John Cotton 則建議,改名要平衡獨特與常用兩者。研究中他發現:「名字帶點不尋常是有一定的優勢,這很容易被認出。」例如 Lincoln (林肯)是著名的歷史人物,偏偏作為人名又不太常見,使用林肯做名字,能營造某種權威感,又頗為獨特。
改名這回事,還可以跟政治有關。前香港特首梁振英早前曾言,因為至少有 50 名出席論壇的朋友名字中,有個「國」字或「華」字,他稱這說明了香港人內心對國家、對國家發展、對民族復興的冀盼(名字叫國華當然更好)。假如三名子女均是於英國求學的梁振英先生,洞察先機,見微知著,一名一字微言大義,叫「振英」的可是甚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