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片】5 分鐘歷史:音效如何改變電影工業?

A+A-

不止電燈,電影的出現都跟愛迪生有關。電影放映機的概念最早由愛迪生提出,並由旗下員工迪克森(William Dickson)研發完成,名為活動電影放映機 Kinetoscope,外形像一部長方體的投幣式櫥櫃,觀眾把眼晴對上機器上方的小窗口,就能觀看一段幾十數秒的菲林影像。1895 年,愛迪生把放映機與留聲機結合,催生了人類史上第一部有聲映畫 Dickson Experimental Sound Film。

當年還有段軼事,有人向專利獵人愛迪生建議設計銀幕投影機,愛迪生認為這會破壞他的賺錢大計:「現在活動電影放映機銷量大、獲利豐厚,研發銀幕投影機的話,整個美國大概只會需要十部。我不會殺了這隻會生金蛋的鵝。」天才亦無以抵擋科技巨輪推進,被愛迪生忽視的銀幕投影機,很快就取代活動電影放映機,成為主要電影放映工具。

史上第一部完全聲畫同步、配合對話的劇情片「爵士歌手」要到 1927 年才於紐約上映。銀幕上主角 Al Jolson 說出第一句對白時,觀眾不禁爆出如雷的掌聲。掌聲宣告了美國電影文化的誕生,以及默片時代終將落幕。

默片時代很流行比舞台劇還要誇張的肢體演技及面部表情,彌補對白的空缺,在有聲電影中,誇張演技形同差劣,有演員無法適應,與默片一同淡出了電影工業。同一時間,有聲電影開創了音效師這門專業,由於拍攝時主要錄製演員對白,音效師會後期為畫面填補各種環境聲效,增強電影的臨場感。最近在香港上映的台灣紀錄片「擬音」,就呈現了兩岸華語電影音效師的工作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