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臨終關懷:AI 為你預測死期

A+A-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以革命性姿態,在眾多範疇帶來巨變,而這項嶄新科技對於醫護服務,影響尤其顯著。現時一些研究人員利用 AI ,建立更完善的季節性預報,為發展流感疫苗提供資訊。AI 亦被用於確診罕見病症,令病人得到所需治療。如今科學家還發現一種全新的應用方式 —— 以 AI 為重症病患預測死期,緩解臨終痛苦,走得更為安詳。

有時候,臨床醫生高估病人的身體狀況,未有轉介他們進行紓緩治療(Palliative Care)。美國史丹福大學醫學院一項研究顯示,8% 的住院病人需要紓緩治療,實際獲此安排的卻沒一半。假如患者的病情突然惡化,可能帶來可怕後果。一些病人寧願把握時間,與家人朋友相處,卻因此花費最後的光陰,接受積極治療以多活幾週,未能做好準備,抱憾離開人間。同研究指出,約八成美國人表示情願死在家中,結果多達六成人是在急救醫院離世。

史丹福大學醫學院研究員 Kenneth Jung 參與研發的全新 AI 演算法,則能預測一名住院病人會否在 3 至 12 個月內逝世,準確度超過 90%。一般相信,病人若在這段時期接受紓緩治療,對他們最為見效。在不久的將來,所有住院病人的病歷皆會交由 AI 檢閱,並提示紓緩治療團隊哪些病人或離死期不遠,讓專家詳閱這些病人的病歷,再與臨床醫生商討安排。事實上,AI 將有助確保大多數重症病患者,在最後數月盡量過得舒適,獲得最能體現他們喜好的護理。

上述預測模型應用「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技術 —— 電腦研究海量的數據集,從中學習解決不同難題,或是作出預測。這次史丹福的研究員利用 AI,解析 16 萬名已故患者的病歷。他們生前患有各類病症,病史及病情亦各不同。AI 掌握每名病人確切死亡的日子期間,搜尋重病及垂死模式的模式,並為各種醫療資訊權衡輕重。當研究員另以 4 萬名患者的病歷進行測試,演算法能判斷病人會否在特定日子過後的 3 至 12 個月內死亡,成功率達到九成。

Jung 指出,部分醫生未有轉介病人,可能是因為太專注於病情,沒想到紓緩治療這個選項。澳洲昆士蘭大學紓緩治療醫師 Bill Lukin 補充,一些臨床醫生相信「正面思維的力量」,而安排病人接受紓緩治療,有時會被視作宣判死刑,為免讓病人放棄信念,所以未有轉介。但史丹福的演算法有助辨識哪些重症病患能於紓緩治療中得益,專家便可主動找上臨床醫生,而毋須光等對方轉介。

Jung 強調,AI 不像自動駕駛汽車,把人類的判斷放在次要的位置,而是更像一部有感應器的汽車,適時喚起駕駛者的注意。「這並非要取代醫生的判斷,只是提供額外照顧。」德州大學紓緩治療專家 David Hui 未有參與創立這套演算法,但他認為成果令人印象深刻,因為絕大部分傳統(非 AI)模型,在預測病人離世方面,準確度僅得 70% 至 80%。Hui 相信這項新科技「有助我們更妥善照顧病人」,惟首要在其他醫院對更多患者測試這套演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