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對疫苗接種,或出於心理原因?

A+A-

早前,歌手謝安琪的反流感疫苗錄音流出,香港大學感染及傳染病中心總監何栢良予以駁斥。坊間一直有人質疑疫苗的功效和安全性,甚至抗拒接種。然而,甚麼群組的人較傾向反對疫苗?近月一項刊載於美國心理學協會的研究結果指出,除了相信陰謀論的人士對疫苗的反對態度較強外,生活地區、心理抗拒(Psychological reactance)等因素亦有影響。

澳洲昆士蘭大學心理學教授 Matthew Hornsey 負責是次研究,並廣集來自美國、印度、阿根廷、中國、日本及德國等 24 個國家共 5,323 人進行調查。當中問題涉及陰謀論、心理抗拒程度,以及接種疫苗的取態等。當中最直接的就是疫苗取態部分,用以比較其他項目結果。參與者對各項問題,以 1 – 5 分評價相信程度,由正面描述如「接種疫苗對兒童有利」,到負面觀點如「所有兒童疫苗都可能不安全」均有問及。綜合得出,約 15% 受訪者表示強烈反疫苗,中度不信任的亦有 39%。

陰謀論方面,調查人員向受訪者提出四項陰謀論,並測試他們是否相信。包括戴妃被殺、美國一早知悉 911 將發生、甘迺迪被暗殺乃由組織策動,及世界新秩序(New World Order)。在比對下,他們發現反疫苗情緒與陰謀論思維相關密切。十分認同陰謀論的受訪者,最有可能表示反疫苗態度。同時,受訪者相信愈多的陰謀論,其對疫苗的負面意識便愈強,兩者呈正比關係。

信任疫苗的程度與陰謀論的關係可能並不新鮮。故是次研究亦就其他角度,探討抗拒疫苗的原因。當中,心理抗拒程度的影響亦為調查方向之一。調查人員提出的問題包括「當選擇自由受限時會生氣」、「認為他人對自己的提議屬侵擾行為」等。至於何謂心理抗拒?簡單來說,即當人獲告知不應作某選擇時,該選擇反而對當事人具莫大吸引力,反之亦然。套用於疫苗上,由於人們愈加重視自由的選擇,若受反覆宣傳、告知接受疫苗之必要,或容易激起抗拒意識。此項因素的地區差異較為明顯,德、印、英、美受訪者較受影響。

另一項心理因素,則出於對針筒注射、血液等的反感厭惡程度。受訪者回答對抽血、皮下注射、口中接受麻醉針等的感受。研究顯示,其關連性雖較心理抗拒情緒弱,但在部分地區如巴西、澳洲、英國仍然顯著。

要解決疫苗的信任爭議,並非一朝一夕。是次研究揭示,推廣疫苗接種面對的障礙,並不完全出於對疫苗本身的質疑。故有時即使陳列科學事實,亦未必足以消除不信任情緒。就此,研究團隊亦表示,沒有神奇魔法可以消除所有質疑,但在以科學解釋之外,若能針對各項潛在動機作出相應措施,或許更有效釋除人們的疑慮,例如加強醫護與病人間溝通、不完全否定陰謀論的可能性 —— 藥廠雖能從中獲利,但接種一方亦能獲得一定的健康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