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機殺人犯的「病根」—— 大都市的孤獨和絕望

A+A-
圖片來源:路透社

從 10 年前的秋葉原無差別殺人事件,到上週末的新幹線隨機殺人案,日本一再發生這類防不勝防的奪命慘劇。輿論議論紛紛該如何在公眾場所加強保安,而新潟青陵大學的大學院社會心理學教授碓井真史則認為,要真正做到防範於未然,得先明白因何促成隨機殺人。他近日就此兩案撰文分析,指出大都市的孤獨和絕望,就是凶手們的「病根」。

加藤智大與小島一朗素昧平生,前後犯案更相隔 10 年,他們卻異口同聲表示:「確是懷有殺意,對象是誰都可以」。碓井教授指出,會說出這種話的人,交友關係通常一片空白,連特別憎恨的對象也沒有。他們往往是被孤獨和絕望壓垮,認定自己是最失敗的人,既想要結束自己的人生,也想要終結這個世界。這些描述與加藤和小島的背景都異常吻合。

曾為優異生的加藤不甘從事派遣工作,加上在職場發生衝突,令他對社會心懷怨恨,案發前在網上控訴「高中畢業 8 年來一直都輸給別人」,甚至憤言「那些人生勝利組全部去死吧」。無獨有偶,小島的高校成績良好,但工作未滿 1 年便因人際問題辭職,此後隱蔽在家,經常自我否定,向同居的親戚表示「自己是沒有價值的人」、「留在世上也沒用」。

其實在案發之前,加藤和小島都並非獨自過活。前者有一起喝酒的同伴,也有結伴到訪秋葉原的女性,在網上卻仍訴說「想要朋友,可是交不到。為甚麼呢。」後者與雙親關係惡化,獲祖母接納同住及過繼為兒子後,曾笑著對此感謝,又提議祖母舉辦畫展並陪同出席,但還是自言「對這世界沒有留戀」。由此可見,二人縱有陪伴,卻始終感到孤獨。

碓井指出,假如自認不被了解,即使有人陪伴也好,亦會感到孤獨。

碓井教授表示,在大都市被人群包圍,反而會感到孤獨,即使與朋友喝著酒,也自覺不被理解。孤獨亦因缺乏歸屬感,沒有放鬆心情和發展所長的地方。根據心理學研究,當人被周遭拒絕而感到孤獨,愈發不安並失去希望,更容易作出暴力行為。正如加藤和小島,自覺被人看輕或束縛,憤而無故曠工或離家出走,最終以犯罪來博取公眾的注視。

縱然兩名凶手均稱,犯案只因「心情煩躁」,但他們事先備有凶器,不像是隨性而為。碓井教授解釋,這些「煩躁」始於對際遇以至社會不滿,在長期的自暴自棄中滋長,直到某個契機令情緒達至頂點。他指憤怒乃人之常情,只是為了安樂過活,都會防止自己犯罪。但那些絕望的人,連為日後打算的意欲也沒有,於是作出突如其來的破壞行動。

過去 10 年,人口向大都市集中,網絡世界亦豐富起來。但碓井教授直言,人口愈是密集,網絡愈是無界,孤獨就愈發深刻。因此他認為,為所有年青人創造一個抱有希望的社會,方為防隨機殺人甚至恐怖襲擊的上策。「我們是要在孤獨中消亡,抑或是跨越孤獨、建立全新的人際關係?」教授深信:「人會被人際關係所傷害,也會被人際關係所治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