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粹德國為求培育優良的民族基因,曾經選擇殺害殘疾兒童,奧地利醫生亞氏保加(Hans Asperger)卻在當時提出嶄新的自閉症理論,強調自閉兒童有天賦潛能不應殺害,被後世奉為救人英雄。不過最新歷史研究卻發現驚人黑幕,原來亞氏保加與殺人的優生計劃關係密切,他提出的自閉症見解同樣有濃厚納粹色彩,以致有聲音要求以他命名的「亞氏保加症」更名。
「舒特拉式」救人神話
依據當今世界的認知,亞氏保加是自閉症及亞氏保加症理論的先驅,在納粹統治下的維也納,他基於良心勇氣拯救殘疾兒童,提出自閉症兒童有天賦潛能的見解,避免他們遭到注射毒藥殺害,有人更因此拿他與拯救過千名猶太人的德國商人舒特拉(Oskar Schindler)比較。
美國歷史學家 Edith Sheffer 的兒子誕生後被診斷患有亞氏保加症,加深她對亞氏保加本人的研究興趣。在奧地利研究員 Herwig Czech 最新整理的亞氏保加檔案鼓舞下,她親身到維也納的檔案室研究亞氏保加的事跡,翻開的卻是一頁又一頁駭人聽聞的真相。
「我第一天翻開的,正是納粹黨地區檔案中有關他的文件,證實他曾經參與第三帝國的種族優生計劃。」Sheffer 甚至發現「自閉症」的精神病學分類,都與納粹優生學密切相關。研究成果最終整理成新書 Asperger’s Children: The Origins of Autism in Nazi Vienna,成為今年的話題作。
納粹優生學的人口分類
納粹黨曾經在德國及其佔領地屠殺多達 600 萬猶太人,同時為了種族優生,培育強健的下一代,選擇殺害殘障人士、精神病患或不符合納粹理想的人口,受害者超過 30 萬。諸如此類的計劃需要把人分門別類,因此書中形容:「第三帝國是一個診斷式政權(A Diagnosis Regime),沉迷把人口分類。」
1939 年夏季開始,納粹要求所有醫生、護士和助產士通報 3 歲以下精神或身體殘障兒童,亞氏保加當時在維也納兒童醫院(Vienna University Children’s Clinic)任職兒科醫生,正擁有把兒童分類的生殺大權。
Sheffer 翻查的文件便證實,亞氏保加曾經親自撰寫報告,令最少 42 名兒童病人轉送惡名昭彰的兒童診所 Am Spiegelgrund。該診所專門對兒童施以安樂死或進行實驗,殺害最少 789 名兒童,為帝國境內第二大殺害兒童機構,亞氏保加顯然知道這些兒童會遭遇的下場。
雖然部分人可能認為「他只是為了生存而聽從命令」或者「他是被迫的」,但 Sheffer 指出亞氏保加參與的很多工作,實際都是義務性質。「在 1938 年 5 月,亞氏保加開始為少年法庭擔任精神病專家,服務於納粹政權;他亦申請成為希特拉青年團(Hitler Youth)的顧問。」
雖然亞氏保加確實沒有加入納粹黨,但與維也納的安樂死計劃高層亦過從甚密;他曾經為強制絕育法提供理據,形容部分人是「社會負累」,「這類人口的繁殖不利於民族,應該要將某些人排除在可繁殖類別以外。」
以納粹準則定義的「自閉症精神病」
了解到亞氏保加的複雜背景後,我們就難以單純地理解他創建的自閉症理論。
根據記錄,入住 Am Spiegelgrund 診所的兒童有失明、四肢不健全、唐氏綜合症患者,部分懷疑是癲癇或其他疾病發作後有智力障礙,更有部分只是有社交障礙。納粹特別重視人與人的社會及精神聯繫,認為關係到民族(Volk)團結,因此提出 Gemüt 作為分類準則。Gemüt 是 18 世紀的德文舊字,原意解「靈魂」,這裡則解作「與他人建立深厚聯繫的基本能力」,有社交障礙會被視為 Gemüt 偏低。
亞氏保加知道他照顧的部分兒童 Gemüt 顯然不合格,有社交困難和重複行為等特徵,於是他總結提出「自閉症精神病(Autistic Psychopathy)」的新醫學分類,但論文強調患者只是有發展障礙,智商沒有問題,反而擁有天賦潛能,只要接受「治療教學法(Heilpädagogik)」便有望改善,日後貢獻社會。
遠在美國,同樣奧地利出身的兒童精神病學家卡納(Leo Kanner)亦在同期提出自閉症理論,但他認為自閉症是一種孩童時期的精神分裂症,歸咎於母親對子女的冰冷情感,並以雪櫃為喻提出「冰箱媽媽(Refrigerator Mothers)」的概念,導致國家機關把自閉兒童帶走,集中照顧。
相對而言,亞氏保加對自閉症的觀點顯得開明,而且確實免了很多兒童一死。但他對「自閉症精神病」所作定義,卻明顯是依據納粹「修辭和價值取態」,當中多次提到 Gemüt 這個納粹標準,著墨於兒童的潛在能力,於長大後的利用價值。尤其當後來德國勞動力短缺,亞氏保加對自閉兒童的理解更得到納粹高層認可,相信足以補充勞動人口。
張冠李戴的亞氏保加症?
隨著納粹黨的倒台、戰爭的結束,亞氏保加以平凡醫生身份度過餘生。由於奧地利對納粹黨的清算不徹底,亞氏保加又不是納粹黨員,他曾經參與優生計劃等過去被淹沒於歷史之中;他提出過的自閉症理論亦沒有英文翻譯,多年來未受英美學界注意。
直到 1970 年代末,英國精神病學家 Lorna Wing 發現,部分兒童雖然有強迫性思維(obsessive thinking)及社交問題,但智商正常又沒有妄想症,不符合當時的自閉症或精神分裂症定義,結果她在懂得德文的丈夫協助下,讀到亞氏保加在 1944 年發表的自閉症論文,對於文中形容自閉症兒童擁有天賦才能的看法感到耳目一新,對另類教學法的主張亦大為感動。
在 Wing 眼中,亞氏保加的自閉症理論有如滄海遺珠,有感於當時社會對「自閉症」污名化,她於是在 1981 年正式發表論文,提議把正常或高智商的自閉症更名為「亞氏保加症」,並且推廣亞氏保加的治療教學法。亞氏保加的理論亦鼓舞自閉症患者權益運動,宣揚自閉症只是一種行為偏差的概念,亞氏保加更被指為神經多樣性(Neurodiversity)理論的支持者。
顯然,Wing 提出亞氏保加症的學名前,並未研究清楚亞氏保加的背景,二人只見過一次面,亞氏保加便於 1980 年離開塵世。事到如今,關於亞氏保加的「黑材料」愈揭愈多,有人因此發起簽名運動要求將亞氏保加症更名。
不過,現實往往比想像中複雜得多。雖然亞氏保加本人的光環殞落,但亞氏保加症始終相較自閉症來得正面,不少病人甚至樂於以此作身份認同,相對於公眾普遍覺得自閉症是一種殘疾,亞氏保加症似乎暗示患者擁有難以估量、有待開發的潛能。
新的歷史研究,並非要粉碎亞氏保加的英雄形象,把他變成反派大魔頭,而是要呈現出歷史複雜原貌、醫學與政治的曖昧關係。亞氏保加利用自己的生殺大權,既救人亦殺人,究竟他提出「自閉症精神病」是出於救人的道德勇氣?還是基於納粹優生學的信仰?這些爭議相信未來仍然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