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經歷不有趣,只你一人未發覺

A+A-

放假去旅行是辛勤工作一段時間之後最佳的放鬆良藥。假期完結,除了派手信,當然是要分享旅行期間所發生的樂事,雖然本著「開心 share」的好心,但 Vox 的旅遊記者 Aditi Shrikant 最近就撰文指出,別人其實沒有很喜歡聽這些故事。

分享個人快樂

旅行體驗的確會帶來快樂,關於體驗消費(如看電影、度假等)及快樂之間關係的研究發現,人們認為體驗比起財富更能反映他們的身份。由此推論,當有人談論他們近期的旅行經驗時,實際上也是在談論自己。哈佛大學的一項研究則指出,談論自己能引起大腦區域的神經活動,這些區域與性、可卡因及美食帶來的愉悅感最相似,研究人員還發現,是否有人在傾聽無關緊要,有沒有觀眾亦不要緊,總之談論自己,就是有其內在樂趣。

不過,個人經驗若然太獨特,他人會覺得事不關己。團隊的後續研究亦發現,經常說故事的人認為他人喜歡被告知新信息,但在現實中,人們能享受到的故事,多是關於自己所熟悉的題材,如果太多獨特內容,故事就會乏人問津。研究同時表明,我們有一大「盲點」,就是無法分辨哪一部分個人經歷屬於獨有,以致難以引起他人共鳴。因此有時你會困於同事興高釆烈地談論旅行細節,但你卻不太感興趣的情況。

旅行故事難引起共鳴

關係心理學家 Lisa Marie Bobby 指出,人們通常只關心自己,這就是為何他們沒有注意到,其實沒有人想聽別人旅行的每一個細節。Bobby 本人也身同感受:「我爸爸有一台投影機,他會讓來家中的人觀看我們到匹茲堡旅行那長達 45 分鐘的影片。這完全是只關心自己及自戀。」對她來說,旅行故事的根源在於人們的錯誤觀念,因為某些東西對他們來說很重要,所以他們普遍認為這對其他人亦很重要。

她指出,如果要在人與人之間建立更深層次的關係,就需要進行互惠的分享,但談話中只是關於個人經歷的話,就難以建立相互的關係。「當一個人說:『我剛從葡萄牙回來,並有絕佳的體驗』,另一個人同樣說他們去了倫敦,同樣有非常美妙的經歷,當中就缺乏了共鳴。」

Shrikant 對朋友進行非正式調查,她發現不想聽別人旅行故事的原因不盡相同:有人認為是因為妒忌,有人則認為旅行故事通常不那麼吸引,許多人更說旅行故事通常可以視為扮謙虛其實在自誇,或一種引起異性注意的方式,任何一個目的都令人很煩厭。但也有人認為如果是相熟的人分享旅行見聞,可能就不那麼無聊,如果是好朋友的話,則更想聽到每一個細節。

旅遊心理學家 Michael Brein 解釋,分享旅行故事可以增強自信心及與同輩之間的分別,他說:「這讓你有機會分享你所得到的東西,人們喜歡令他人看到自己完成了有價值的東西,而這些東西是其他人(暫時)沒有機會體驗的。」所說的話與他人是否相關,並非對話的重點,自己高興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