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斤有多重?計量制度背後的階級鬥爭

A+A-

一公斤實際上有多重?我們今日可能都依賴著可靠的電子儀器,無意深究或計較。然而,在重量和長度等公約單位得到準確定義之前,浮動的計量標準其實經常被當權者和執法機關操縱,並藉此巧取豪奪,剝削農民的收穫及偷取土地。追溯計量制度的發展歷史,一公斤的背後,實際上是一場漫長而激烈的階級鬥爭。

在今個月,國際度量衡大會General Conference on Weights and Measures)將會在凡爾賽召開第 26 屆會議。這個四年一度的計量學盛事,今屆議程的重點相信是決定以新方法來定義其中 4 個基本國際單位,當中包括代表質量的「公斤/千克」(Kilogram)。在基本國際單位之中,目前只剩下「公斤」是唯一仍然採用實物 ——「國際公斤原器」(International Prototype of the Kilogram,簡稱 IPK)來進行定義的,亦即由國際計量局收藏,以鉑銥合金鑄造的圓柱體砝碼。根據定義,IPK 的質量是無限接近 1 公斤,誤差值近乎於零。不過,科學家在多年前已經發現,IPK 始終會隨著年代,產生微乎其微的質量變化,這意味著人類其中一個最重要的計量單位,並非永恆不變的絕對數值。

「國際公斤原器」(IPK)是一個以鉑銥合金鑄造的圓柱體砝碼,多年來因環境因素,以致重量曾增加或減少。 圖片來源:BIPM

新的質量定義,將建基於一個自然界的不變數值,譬如電子之中的電荷。如此一來,就跟 IPK 不同,世界各地的實驗室都可以透過它們本身的設備,隨意複製出一公斤的質量標準。這除了是計量工具上的突破,背後還有更重大的象徵意義:我們正邁向一個更普世平等的時代。

美國作家 Sam Kean 撰文形容,在過去尚未出現量度標準的年代,即使是同一個重量單位,都奉行「各處鄉村各處例」的不平等做法,例如在中世紀的日內瓦,1 磅可以是 1516 18 安士,取決於雙方交易的是何種商品。同樣地,布料批發商和零售商又會各自有著自己的長度準則。

進一步而言,在今日的消費社會,我們接受了所有商品都擁有物價升跌的概念,但在過去的幾個世紀,商品價格通常是固定不變的。舉例說,在農作物交易之中,如果 25 先令(shillings)可以買到 1 蒲式耳(bushel)的穀物,這個商品交易規則便不會改變,當時反而更流行因應商品市場狀況,繼而改變每 1 蒲式耳的重量。如波蘭歷史學家 Witold Kula 所指:「除非是透過犯法手段,否則價格多數是不會被人們改變的。」即是說,他們情願不斷改變單位標準,以數量上的波動換取商品的固定價格。

不過,這在當時引伸到更為惡劣的社會問題,在歐洲一帶的大地主和政府官員,都很習慣以擅自改動計量標準的方式對百姓進行剝削,包括偷取土地、操縱商品市場和詐騙農民收成,並從中榨取額外的勞動資源及稅收。而且,計量單位飄忽不定,有助於統治者建立極權,Kula 認為,長度、重量和體積單位,在幾千年前都曾經是階級壟斷的權力工具,也成為貧窮階級飽受壓迫的一大重要因素。

隨意改動的計量單位,不但催生嚴重的官僚剝削,同時導致了貪污腐敗和社會衝突。當權者會無意中對某些地方徵收超額稅收,同時又讓別的地方易於逃稅。Sam Kean 認為,在待遇不公的階級鬥爭中,招致巨大民怨和反抗是必然的事。鑑於這些原因,歷史上不少具備遠見的領袖或統治者,如查理曼大帝、亞歷山大大帝、路易十四和摩西等等,為安定社會,他們都試圖在他們的國家內施行標準單位。

「新的標準化計量體制之下,窮人最終能夠得到公平對待嗎?當然不是。」Sam Kean 指出,在某程度上,計量單位的科學化同時削弱了群眾的政治力量。量度體制讓國家得以實施更嚴格的管理,並且準確有效地監視全國的稅收和土地運用。不過,從長遠來看,建立標準單位,確實能抹走過去的階級剝削行為,讓無數基層百姓受惠脫貧。

國際單位制度的出現,不但是現代科學技術的成果,也是社會文明的重要基礎。據聞,「公斤」的新定義,預計會在明年 5 20 日 ——​ ​即「世界計量日」正式生效。它當然不會對世界產生任何實際改變,不過,如 Sam Kean 所言:「就像疫苗和乾淨的食水一樣,最能夠改變人們生活的東西,往往都是那些最微不足道,看似理所當然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