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結束百週年,德國仍不敢紀念

A+A-
圖片來源:Fotoholica Press/LightRocket via Getty Images

1918 年 11 月 11 日,德法雙方簽署停戰協定,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劃下休止符。如今百年過去,當英法均在本週舉行大型活動,紀念其中一場人類史上最血腥的衝突結束,戰時同樣傷痕累累的德國,卻沒有任何官方紀念活動,只由總理默克爾和總統斯泰因邁爾分赴巴黎和倫敦出席儀式。箇中原因,不僅在於一戰的敗仗,更是出於敗仗的遺禍

一戰打了 4 年多,同盟國和協約國均無以為繼,尤以德國元氣大傷,超過 200 萬士兵陣亡,另有 400 萬人受傷。但與英法不同,停戰協定之於德國,並非和平,而是動亂。一戰結束,引起革命以及極左與極右之間的巷戰,同時結束了君主制、帶來長年的惡性通脹、貧困與飢荒普遍,甚至為 1933 年納粹掌權創造條件。

柏林自由大學歷史學家 Daniel Schoenpflug 在新書 A World on Edge: The End of the Great War and the Dawn of a New Age,探討一戰的直接後果。他認為大屠殺的可怕陰影,加上二戰的大規模破壞,在德國掩蓋了其餘一切事情。「這國家幾乎是從 1945 年的敗仗寫下整個民族敘事。」反觀一戰後的正面影響則被忽視。

Schoenpflug 解釋,在同為戰敗方的土耳其,一戰促成鄂圖曼帝國覆亡及獨立戰爭,卻也令國父凱末爾得以冒起,創立土耳其共和國。而德國在一戰結束以後,亦曾有過一段烏托邦時期,以及促進和平與民主的運動。只可惜,在政治光譜的彼端,右翼的烏托邦主義也造就了法西斯主義。

一戰結束時的喜悅持續不久,巨額賠款和苛刻條約漸成重擔,當時德人對未來的希望,漸漸轉化為對勝利國的怨憤。納粹及右翼民族主義者宣揚「刀刺在背(stab-in-the-back)」的傳言,指德國文官同意停戰協定出賣德軍,因而取得民眾支持。Schoenpflug 認為:「那是一場關於夢想的戰場,一場烏托邦的衝突。」

二戰的罪孽深重,令德國不敢以受害者身份自居。即使一戰結束屆滿百年,國內仍無任何全國性紀念活動。不過,德國議會和德國歷史博物館分別會舉辦展覽,德國主教會議亦定於柏林主教座堂主持一戰紀念儀式。德英外交部更會合作協調全球大鐘,在百週年當天的正午同步敲響,以紀念一戰時的 1,700 多萬名受害者,同時呼籲跨國界互相認識與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