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前總統老布殊(George H. W. Bush)日前離世,民主共和兩黨成員紛紛致辭悼念,對他生前貢獻讚譽有加,尤其是合縱連橫的外交手腕,使冷戰結束而未有釀成國際動盪。前奧巴馬政府官員 Derek Chollet 近日在「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雜誌撰文指,雖然老布殊是共和黨人,但其國際主義的外交方針,早已經成為民主黨的嚮導,甚至形容奧巴馬是老布殊外交的真正繼承人。
奧巴馬執政期間,Derek Chollet 曾擔任國際安全事務助理國防部長,並先後在白宮、國務院和五角大樓擔當要職,共長達 6 年時間。他指出,如今你詢問任何民主黨外交政策專家,他們最崇拜哪位總統,答案可能有民主黨總統羅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杜魯門(Harry S. Truman)和甘迺迪(John F. Kennedy),還有最叫人意外的共和黨總統老布殊。
老布殊離任總統至今 4 分 1 世紀,起初自由主義者經常批評,指老布殊過分側重外交事務、輕視國內問題。在 1992 年總統選舉中,民主黨候選人克林頓(Bill Clinton)還抨擊老布殊,在六四天安門事件發生後善待「北京的屠夫(butchers of Beijing)」,面對波斯尼亞戰爭表現冷漠。
然而,就連當時的民主黨人都難以否認,克林頓之所以能夠成功當選,其實多少是得力於老布殊的外交成就 —— 要不是老布殊的穩健政策,使冷戰順利結束,國際局勢能夠平穩過渡,美國人根本不會投選外交經驗貧乏的克林頓。在老布殊離世後,昔日蘇聯最高領導戈爾巴喬夫(Mikhail Gorbachev)亦開腔表示,要不是老布殊的外交努力,美蘇冷戰和核武競賽亦難以告終。
雖然克林頓與老布殊競選時針鋒相對,但克林頓上台後,基於欠缺國際事務經驗的先天缺陷,其外交政策核心,最終都是建基在老布殊政策之上,包括繼承了北美自由貿易協議(NAFTA)、中東和平進程,以及冷戰後的北約(NATO)擴張方針等。克林頓團隊上任後,很快便折服於老布殊純熟的外交手腕,特別是善用美國國力處理國際危機的能力。
1991 年第一次波斯灣戰爭,因為未有直搗黃龍,推翻薩達姆(Saddam Hussein)政權,曾經被視為老布殊的污點。但時移世易,隨著其兒子小布殊於 2003 年推翻薩達姆政權,卻無法穩定伊拉克局勢,很多民主黨人漸漸對老布殊改觀,反倒認為他昔日的決定更見明智,對老布殊亦日益敬重起來。
老布殊在任時,善於合縱連橫,亦深信在國際上要依賴同盟關係,信賴聯合國和北約等國際組織,是屬於老派國際主義者;其團隊由外交政策經驗豐厚的成員組成,譬如 James Baker、Brent Scowcroft、Colin Powell、Robert Gates 和 Dick Cheney,他們在學界同樣享負盛名,處事穩健務實,這都是後來民主黨政府所夢寐以求的團隊組合。
奧巴馬在首次競選總統初期,便不諱言公開談及對老布殊的敬佩之情,形容老布殊的成就在美國備受低估;在 2011 年,奧巴馬更邀請老布殊到白宮,親自頒授總統自由勳章(Presidential Medal of Freedom)。Chollet 甚至認為,老布殊下台以後的歷屆總統中,奧巴馬才是老布殊外交的主要繼承人。
外交政策上,無論奧巴馬是否稱得上老布殊的承繼人,在今天都顯得不再重要。當我們為老布殊蓋棺論定之際,其國際主義外交政策,是否有任何值得我們借鑒之處?尤其是國際秩序正在改寫,前景仍然迷霧重重的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