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的「騙術」:回憶如何讓你墮進陷阱?

A+A-
圖片來源:JHU Sheridan Libraries/Gado/Getty Images

在香港的填鴨式教育下,學生的成績好壞,一大部分取決於記憶力。背得愈多愈快,答題愈有把握,成績自然愈好。但直到畢業以後,我們對於「記憶」這回事,卻始終是一知半解。英國廣播公司近日在其 BBC Future 欄目,以科學角度糾正多個關於記憶的謬誤

1. 記憶沒那麼早開始

不少人聲稱,自出娘胎就有記憶,說有印象半歲時曾在哪裡跌倒,或是 1 歲生日是跟家人怎樣慶祝。然而,倫敦大學學院心理學家兼 The Memory Illusion 的作者 Julia Shaw 斷言,他們都只是胡說八道。她解釋:「因為人至少要到兩歲開始,方會建立足以維持到成年的記憶。」無論形容得多仔細,也不過是自我想像。

由於在初生時期,很多為記憶所需的大腦結構尚未成熟,所以要把嬰兒時的經歷,在腦海中保留到成年之後,在生理上是絕無可能。那些所謂的兒時回憶,只是幻像或「錯誤的記憶」,由日後的經歷或知識拼湊而成。不過 Shaw 強調,這種錯誤的記憶是一種健康思考過程的副產品,讓人靈活地重組信息,藉以應對未來,並為充實生活做好準備。

2. 記憶能隨情景改變

眾多心理學家皆指,人的記憶是依賴情境。曾有實驗發現,當人把手放進一桶冰,然後記住一連串生字,過後若把手放進另一桶冰,記憶力有所提升。這項研究顯示,若能重組一些在記憶最初成形時的環境或生理線索,即使看似無關痛癢,也能讓人把事情記得更牢。這正是為何當人喝了幾杯啤酒,較清醒時容易憶起過去醉酒的經歷。

想要記起上次醉酒後做了甚麼尷尬事?喝上兩瓶或會容易一點。 圖片來源:路透社

Shaw 在其著作指出,這些生理線索或可用來製造優勢。譬如在溫習時多吃香口膠,待考試時也作出咬合的動作,可能有助想起複習過的內容。除了動作,氣味也可喚起記憶,假如在溫習和考試時噴同樣的香水或鬚後水,也許亦有助回想翻過的書本及筆記。

3. 記憶時序總有錯

米高積遜離世、亞洲電視停播、港鐵荃灣線縱火案、東京築地市場結業。以上 4 件本地及國際大事,你能想起各自發生的年份和月份?恐怕怎去努力回憶,都只能答出個大概,而且錯漏百出。

一項研究顯示,像米高積遜離世這種遙遠的事件,我們常會低估事後經歷的時間,但對於築地市場結業等較近期的事,則會高估事後時間流逝的速度。這種現象被稱為「時間位移(temporal displacement)」或是「疊縮(telescoping)」。這意味精神上的時間線乃是扭曲,亦不符合實際的年表。

4. 別太自負記性好

很多研究均指,大部分人相信自己的記憶力比平均要好。但在統計學上,這其實不太可能。我們似乎會忽略並遺忘記錯的時候,卻會優先想起成功記住甚麼的時刻,於是在判斷自己記性好壞時,就會以此為標準。很多學生都會因此觸礁 —— 以為自己記得很多很足,結果考試時甚麼也想不起。

對於自己的「前瞻性記憶(prospective memory)」、這種用以記住未來待辦事情的能力,我們亦常過份自信,有可能導致金錢上的損失。Shaw 以訂購服務為例,顧客免費試用一段日子後,便會透過自動轉賬收費。很多人卻因對前瞻性記憶過於自信,在試用期結束時忘記取消訂購。

5. 你有數碼健忘症嗎

社交媒體雖能助人想起往事,但亦有可能扭曲回憶。原因之一是所謂的「提取引發遺忘(retrieval-induced forgetting)」。記憶被拉進意識時會變得不穩定和脆弱,令相關記憶易受扭曲。當我們想起某件事的一項細節,或會加強這細節的記憶,卻往往會令人忘了其他沒被主動喚起的相關信息。

這個情況在社交平台十分常見。譬如 Facebook 對一幅結婚照的提示奪去你的注意力,或令你忘了當天的其他事情。Shaw 提醒:「讓社交媒體決定哪些經歷最具意義,或會令你淡忘一些可分享度沒那麼高的記憶。它同時加強共同選為讚好度最高的記憶,或使一些記憶看來比原本更有意義和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