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諸死地而後生的聖誕老人城市

A+A-

羅凡尼米(Rovaniemi)聖誕老人村不只有聖誕老人,更有精靈、馴鹿、雪橇犬、商店及餐館,提供一站式的聖誕旅遊服務,每年吸引超過 60 萬遊客到訪。正當大部分遊客都以為到了聖誕老人發源地,其實該處在 80 年代才建立,距離傳說中的真正發源地仍有一段距離。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德國軍隊曾將當地夷為平地,戰後由建築師巧手將廢墟重建,由那時開始,羅凡尼米才一步步成為聖誕城市

羅凡尼米到處都有馴鹿:有人會在機場打扮成馴鹿、整個市中心都有馴鹿雕像、真馴鹿在聖誕老人村拉雪橇,更甚將是馴鹿頭設計嵌進街道規劃中 —— 這是在二戰時德軍撤退並焚燒該地後,由著名建築師 Alvar Aalto 接手重建所得出的結果。

災後重建

芬蘭拉普蘭(Lapland)首府羅凡尼米,在 1930 年代仍是一個安靜的貿易城鎮,只有約 6,000 人口,直到芬蘭人在 1939 至 1940 年冬季戰爭中擊退俄羅斯,然後與德國結盟。德國在羅凡尼米建立基地,建造機場以及軍營,人口在當時翻了一倍。後來,戰爭浪潮轉向對抗軸心國,德國軍隊於 1944 年 10 月離開,並焚燒整個羅凡尼米,不少居民雖已撤離到瑞典,但仍做成 279 人死亡,另有 200 人在返回羅凡尼米時,被德軍為保護撤離行動而埋下的地雷炸死。

德軍撤離後的羅凡尼米。 圖片來源:Wikipedia Commons

芬蘭建築學會(Finnish Association of Architects)在 1945 年委託 Aalto 重建該鎮。「他把這個被燒毀的小鎮視為一個機會。」基金會 Alvar Aalto Foundation 的前策劃者及研究員 Jussi Rautsi 指,在滿目瘡痍的情況下,Aalto 為整個拉普蘭訂立重建計劃,而部分靈感來自美國總統羅斯福(Franklin Roosevelt)的田納西河谷管理局(Tennessee Valley Authority)—— 在 2、30 年代大蕭條時期解決田納西河谷所有問題的機構。

Aalto 因應當地氣候,設計出獨特的住屋,盡可能減少朝北單位,多朝西南,令陽光可以照入屋內。Rautsi 說:「(重建)考慮到所有層面:區域、整個城鎮、城鎮的部分、社區、甚至是周邊的莊園。這是世界上唯一具備如此規模的計劃。」Aalto 亦在該年構思出羅凡尼米的「馴鹿鹿角(reindeer antler)」街道計劃,在現有地形上加上馴鹿頭部輪廓,突出土地的自然形狀及交叉的道路,足球場則成了眼睛,大馴鹿就此誕生。

旅遊業的源起

不過,由於芬蘭曾與德國合作,羅凡尼米無法如其他飽受戰爭蹂躪的歐洲國家般,透過歐洲復興計劃獲得美國的經濟援助。重建的財政支援來自聯合國救濟(Rehabilitation Administration)及贊助者美國第一夫人愛蓮娜.羅斯福(Eleanor Roosevelt),後者在 1950 年 6 月前來參觀北極圈。為此,芬蘭在羅凡尼米機場附近建造了一座配有 Aalto 設計椅子的小屋。即使該地實際在較南位置,他們仍告訴她這已屬北極圈。羅斯福則從小屋中向杜魯門總統寄出一封信,據說這就是北極圈寄出的第一封信。此後,小屋成為旅遊勝地,世界各國都有領導人到訪,包括蘇聯領導人布里茲尼夫(Leonid Brezhnev)及以色列總理梅雅夫人(Golda Meir)。

隨著旅遊業的發展,羅凡尼米的規劃也相應調整。馴鹿範圍內有不同的商業、住宅及行政區域,還有一個美國建築師 Frank Lloyd Wright 風格的私人住宅區及商業街區,郊區亦建有少量以英國田園城市為概念的公寓,名為 Korkalorinne。

和諧式客機(Concorde)在 1984 年開始帶遊客前往羅凡尼米參觀北極圈,這正是當地企業家興建聖誕老人村的時候。但根據芬蘭的神話,聖誕老人實際上來自耳朵山(Korvatunturi),該地距離羅凡尼米 200 多英里,極為遙遠,幾乎無法進入。羅斯福曾到訪的那間小屋,周圍建立起鄉村風格的村莊,設有商店和遊樂設施、有馴鹿和聖誕老人進駐,又設立郵局以便遊客信件往來。每年到聖誕結束之前,該地都會收到 70 萬封寄給聖誕老人的信。

聖誕老人村的確立,是由於八、九十年代,內政部把當地民居建造成聖誕老人主題公園,吸引了來自中國、以色列及英國的遊客,芬蘭的聖誕老人從此深入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