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慶與禁忌:應不應該跟孩子拆穿聖誕老人是假的?

A+A-
電影「聖誕怪怪傑(The Grinch,2018)」劇照。

在資訊不發達的年代,要隱瞞一個真相或維持一個謊言、騙局,並不算是太困難的事。然而,在 2018 年普天同慶的聖誕節,如果你想保護孩子們的美好想像,遠離「聖誕老人不存在」這個殘酷現實,則殊不容易。而且,前提是你的孩子還未因為同學、社交媒體、電影和電子遊戲這些途徑知悉真相,屬於今日碩果僅存地擁戴聖誕老人傳說,天真爛漫的那一群。

相信聖誕老人心態的形成和改變,其實跟孩子的年齡有關。在孩子的成長過程,直到 6 歲左右,都是一個「魔幻歲月」(Magical years),他們還在摸索現實世界的基本法則,對於不太了解的事物,經常都會用魔幻的方式來理解。他們會天真地接受和相信很多事情,直至真實的世界觀建立起來,粉碎魔幻想像。因此,當父母看見孩子們不再相信聖誕老人,意味著他們已經長大,需要面對殘酷的現實世界。

「大西洋」專欄作者 Ashley Fetters 形容:「孩子們對聖誕老人的信仰,是整個聖誕節魔力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對父母來說,聖誕節的最大潛在危機,是他們的孩子會被告知「聖誕老人不存在」這個事實。儘管我們都想求知求真,但聖誕老人的傳說則另當別論,孩子的年紀愈小,愈是需要捍衛。

真相的侵襲,會導致孩子信仰的破滅,是部分父母極力避免的事情。為甚麼希望自己的孩子能盡可能延長錯誤的信仰,相信聖誕老人的存在?其中一個原因,在於這是孩子富有想像力的表現,對孩子們有好處。不再相信聖誕老人,表示孩子長大、世故成熟,有些父母並不希望子女離開想像力的泡沫,太早接受真實。

當然,Fetters 同時指出,有些父母努力讓孩子相信聖誕老人的傳說,其實是出於現實的計算,喜歡聖誕老人背後那套賞罰分明的系統:「如果你過去一年都聽話,聖誕老人會送你禮物,如果不聽話,就不會收到聖誕禮物。」孩子相信魔幻童話,他們則利用童話,以此管教他們的孩子。

但諷刺地,成年人多能理解和體諒對方想隱瞞真相的心意,小孩子才是最易向其他孩子踢爆聖誕老人傳說的罪魁禍首。小孩子的共同性格,總是喜歡在洞識到破綻或謊言時,大聲宣佈他們所知道的真相。

因此,最有可能扼殺孩子心目中聖誕節光環的人,就是其他已失去光環的孩子。在「華盛頓郵報」撰寫育兒專欄的 Meghan Leahy 提到,父母通常最擔心在聖誕派對上發生兩件殘酷的事,首先,是自己的孩子因為其他孩子的「直言」而想像破滅,「他們會憂慮『我的孩子還會相信聖誕老人,但我們要去探望我的姐夫,他們家的孩子已經不信了。他們會告訴我的孩子『聖誕老人不存在』!」甚至有些父母會考慮是否要在出席家庭聚會前事先提醒對方,封住對方孩子的嘴巴,共同守護聖誕老人的秘密。

而更可怕和不幸的,往往是自己的孩子「誠實地」成為破滅其他孩子聖誕想像的兇手,而且會招來對方父母的強烈抱怨,認為是自己管教孩子不周。

倫敦大學國王學院哲學系教授 David Kyle Johnson 曾於 2015 年出版 The Myths That Stole Christmas: Seven Misconceptions That hijacked the Holiday (and How We Can Take It Back),並在 2012 年於心理學期刊發表 Say Goodbye to the Santa Claus Lie,專門採討家庭倫理中的聖誕節神話攻防戰。他傾向反對父母如此積極維護聖誕老人的謊言,因為它最終可能侵蝕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權威,並阻礙孩子的批判性思維。「如果你的孩子在 5 歲時就認為聖誕老人並不存在,你應該感到自豪,在兒童發展時期中,如果他能提早進入下一個階段,都是值得慶祝的。」

有趣的是,Johnson 表示,歷年來自己(想當然地)收到很多傳統父母的來信批評,與此同時,其實他收到更多恨不得澄清「清醒吧,哪有甚麼聖誕老人!」卻不敢宣之於口的父母來信。「我不知道這算不算是『沉默的大多數』,但確實是有一群不願維持聖誕老人神話的人被迫一直沉默。」他們的沉默,是出於對社會倫理的體諒,又或者,是感受到無形的心理壓力。誰都不想摧毀孩子童真和招惹別人父母的怨恨,總之,每個不相信它/知道它是騙局的人,都不會告訴任何人。聖誕老人是個傳說,也是一個不能說的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