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常:談「鄧永鏘幻象」

A+A-
圖片來源:Patrick AVENTURIER/Gamma-Rapho via Getty Images

在最新一期的 Being Hong Kong 讀到才子陶傑寫的一篇文章「鄧永鏘幻象」,談到在前年離世的 Sir David Tang,文中說到:「鄧永鏘確實無法再複製…… 不論有沒有立法 23 條,在文化的角度,其實鄧永鏘爵士之離去,才是香港這座城市的絕唱。」Is it really the case,才疏學淺的我不敢說,只知道到今天還記得 Sir David Tang 的,或者還在乎去了解這位真正本地出產的一代風流人物的香港年青人,好像不太多了。

許多聽過 Sir David Tang 的朋友,都知道香港書展的主辦方曾經找他邀請一些國際級文化人來港,提高社會的英文閱讀風氣,當中嘉賓包括 Frederick Forsyth、Stephen Fry、Andrew Roberts 等世界知名作家。在他離世後的當天,英國「金融時報」隨即刊登了由 Stephen Fry 撰寫的一篇悼文,提到與 Sir David Tang 交情:“David Tang’s loud, obstreperous, outrageous, clamorous manner was always a constant source of alarm, amusement and embarrassment… a sensitive, furiously intelligent, deeply learned, enormously philanthropic patron of the arts… I loved him dearly.” 幸好還有這些 Sir David Tang 的好友,讓我們可以從側面對這位在國際社交文化界享有如此重要和獨特地位,但對於香港人而言又好像有點距離和陌生的人物有多一點認識。

Sir David Tang 生前在英國「金融時報」有一個名為 Agony Uncle 的每週專欄,當中除了會分享(或對於某些人而言是 show-off)他與英國皇室成員、荷里活明星,以至多位政治人物(例如津巴布韋前總統穆加貝、古巴政治家卡斯特羅、朝鮮領導人金正恩等)的交往趣事,也會為讀者講答一些有關衣著、儀態、旅遊、愛情、室內設計等生活品味的問題。這些 Q&A 後來更在 2016 年精選結集成書,名為 Rules for Modern Life: A Connoisseur’s Survival Guide。書中有不少可圈可點的有趣見解,例如:“It’s important to be consciously contemporary in order to be authoritative.” 正如 Sir David Tang 所說,如果我們想在自己的領域獨當一面,甚至成為權威,那麼我們就必須有意識地與時並進,否則只會被時代淘汰!(是的,環顧身邊,是否有很多不思進取的所謂「old seafood」,還在用以前那一套舊想法來思考/做事/批評別人?)

Rules for Modern Life: A Connoisseur’s Survival Guide 封面。

還有:“Ergo, I can’t define good taste, just as I can’t define a game. But when I see good taste, I am able to say that it is good taste, just as I can point at a chessboard and pieces and say that it is a game… Bad taste mostly comes from those who do not possess an innate perception for visual satisfaction, or are simply indolent.”「品味」兩個字,一如藝術,從來都最難搞,也不太好說,因為它不像坊間任何學科/學問般可以單憑個人努力速成,或畀錢拜師上堂便可獲取。先要看你天生個人性情中有沒有這種東西,其次看有沒有緣分,再看就是你有沒有足夠的聰明和堅持,去從不斷的 trial and error 中逐步提升自己對 stylishness、elegance、beauty、charm 的觸覺和品味,使之愈來愈 sophisticated……

每次在世界各地的社交場合中,Sir David Tang 都會跟新認識的朋友(包括令他一見難忘的俄羅斯總統普京)說:I am from Hong Kong。Just imagine:在過去幾十年來,Sir David Tang 這個香港非官方國際親善大使為香港這個城市的國際文化形象做了多少工夫?如今他走了,不禁想,下一位有如此國際江湖地位、才學與幽默感,能為香港的國際文化軟實力出謀獻策、貢獻的會是誰?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前佳士得美術學院亞洲課程主管,現為獨立藝術顧問。夢想成為一個快樂的「修藏家」,相信藝術收藏只是手段,在欣賞藝術的過程中令自己成為一個更有修養的人才是真正的人生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