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財困,大象數目不勝負荷,可以販賣象牙?

A+A-
象群走過津巴布韋萬基國家公園(Hwange National Park)的水窪。 圖片來源:路透社

1989 年,「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下稱「公約」)增加對象牙買賣的制約,多年來大力遏止象牙進出口活動。然而,非洲一些南部國家如津巴布韋,以庫存過剩、財政緊絀等理由,要求放寛甚至解除國際公約,容許象牙買賣以及狩獵活動。

提出恢復象牙買賣,首當其衝受責的非津巴布韋莫屬。津國正承受嚴重的現金短缺,象牙買賣活動或可解窘。津巴布韋的旅遊部長 Prisca Mupfumira 曾在本月透露,過去 6 年,津國曾出售 100 頭大象,大多出口到中國,獲利達 270 萬美元。

在目前的「公約」中,大部分非洲締約國的象類皆被列入「附錄 I」,意即不允許大象產品的貿易活動。而其中 4 個國家 —— 南非、津巴布韋、納米比亞(Namibia)及博茨瓦納(Botswana)的物種則在「附錄 II」中,容許進行有限度的貿易如活口銷售。

據津國新聞處資訊,國家進行象牙商業買賣已是近 13 年前的事。新聞部長 Nick Mangwana 表示:「我們的象牙庫存價值達 3 億美元,卻因為那些沒有大象的國家指指點點,而不能出售。」即使象牙的「收成」源自自然死亡,象牙買賣目前仍遭禁止。人們亦因此愈來愈反對象牙禁令,同時希望借助販售象牙以解燃眉之急。

除了經濟困難,人類與大象之間的衝突升級,也令津國欲外銷更多大象。Mangwana 指國家的大象數量過剩:「津巴布韋能負荷 55,000 隻大象,但目前國家有多達 84,000 隻。面對如斯情況,人類與大象皆活在衝突之中。」過去 5 年,由於大象數量增長,與人類爭奪土地資源,超過 200 人死於與大象的衝突中。

據津巴布韋公園及野生動物管理局(Zimbabwe Parks and Wildlife Management Authority)數據,約 40% 的人象衝突皆由大象四處搜索水資源而引起。管理局發言人 Tinashe Farawo 表示,厄爾尼諾現象引發國家乾旱,人與象為水源苦鬥。此外,在保育區附近開墾的農夫因為流浪大象而喪失達 7,000 公頃作物,損失慘重。

Farawo 表示:「人們的生命與家園受到威脅,我們不能坐以待斃。我們正面臨乾旱問題,還怎會有餘暇照顧這些大象?因此我們呼籲國際社會放寛貿易禁令,讓人類與大象皆有安身之所。」津國政府正研究緩和人類與野生動物衝突的政策,同時希望「公約」放寛販賣動物的限制。

津國漠視野生動物生命的舉措,導致禁令的放寛難上加難。加上「公約」依然認為非洲大象十分脆弱,「公約」秘書長 Ivonne Higuero 表示:「非法捕殺大象以取得象牙仍然是大部分國家對大象的重大威脅。」被補殺的大象遠超於自然死亡。整體而言,非洲象數量的確大幅下降,由一個世紀前的 1,200 萬隻急跌至現時的 40 萬隻。

2015 年,津國容許一名美國牙醫在津國狩獵並擊殺一隻獅子 Cecil,該牙醫事後毋須負上任何刑責,更可以繼續以遊客身份進入津國,惹來各國非議;該年,津國亦批出牌照,容許一名德國獵人以 4 萬英鎊換取一次射擊瀕危大象的機會。此舉當然又再引起國際憤怒,網民在社交媒體指摘並聲言將杯葛津國,拒絕到當地旅遊。

儘管承受國際輿論壓力,津巴布韋等國仍然計劃將當地的象群商業化,此舉深受被大象所擾的鄉村人士歡迎。同樣受大象過剩影響、經濟困難的博茨瓦納(Botswana)將在 10 月進行選舉,候選人如何處理大象議題,便是備受關注的其中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