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如果我們習得了更多知識,確是令人喜悅的事。可是,如果「時習之」時不得其法,除了事倍功半,還有可能墮入「才能幻覺( illusions of competence)」的陷阱 —— 不知以為知之,高估學習成果。
美國奧克蘭大學工程學教授 Barbara Oakley 著有「學習之道(A Mind for Numbers: How to Excel at Math and Science (Even If You Flunked Algebra))一書。她亦根據自身的學習經驗,及其他在神經科學方面的研究,設計了受歡迎的線上課程「學習如何學習(Learning How to Learn)」。
Oakley 指出,學習過程中最常犯的錯誤之一,就是純粹的「重讀」。據心理學家 Jeffrey Karpicke 表明,這種方法實際上比「回想」等方法低效得多。在閱讀文本後,要做的並非不斷重讀,而是把視線移開,回想有關剛才讀過的內容。
Karpicke 的研究發表在「科學(Science)」期刊。研究中的受試學生要在研讀一份科學資料後,嘗試盡可能回想讀過的內容。然後他們再重覆閱讀,再進行回想,即第二次嘗試記起重要的內容。在相同的時間下,採用練習和回想方法的成效較佳,包括比單純多次閱讀材料、甚至比一般認為可加強理解的繪畫「概念地圖(concept map)」方法更好。
受試學生原先也不認為,單純閱讀和回憶是最佳的學習方法,還以為繪畫「概念地圖」來連結不同概念才是最好。 Oakley 解釋,在深入了解這些個別的概念之前,就嘗試連結它們的關係,效果並不會理想。「這猶如在明白每一隻棋的走法之前,就嘗試學習下棋的高級策略。」即未學行先學走。此外,重讀文本的唯一適當時機,只有在隔了一段時間後,開始忘記了一點才再重新閱讀,就如運動訓練的休息和重覆練習。
這項研究結果顯示,在學習過程中,別要流於閱讀而不經思考。「回想」的過程能幫助我們建立學習的「資訊塊(chunk)」。Oakley 形象地描述:「回憶過程就好像是幫助建立自然的『掛勾』,讓我們可以把思想掛在上面。」
她指出,記憶分為「長期記憶」和「工作記憶」兩種。當大腦同時要把幾種思想連結在一起,來理解新的概念或解答題目時,便會用上工作記憶。工作記憶主要在「前額葉皮質( prefrontal cortex )運作。研究員普遍認為,工作記憶大約只能處理 4 個項目,即上面提及的「資訊塊」。把不同概念整理在「資訊塊」的過程,對於工作記憶良好運作尤其重要。
因此,在學習新知識時,思考和答題的工作難以假手於人。假如你只是看過解題的步驟,便自以為「噢,我懂啦,這麼簡單。」大有可能你從未掌握這些解題方法,Oakley 表示,這正正是其一在學習時常見的「才能幻覺」:不懂卻以為學懂了。
有些人在閱讀時,喜歡用螢光筆劃在書上。使用螢光標記或劃底線時要很小心,這些動作很可能使你誤以為已經掌握標記了的概念。Oakley 提醒,如果真的要下標記,應先嘗試找出段落的主要想法,以最小程度添劃標記。同時,在頁面邊緣簡單寫下歸納到的概念,這樣便能強化學習效果。
避免「才能幻覺」的陷阱,方法有自我測試學習進度。某種意義上,自我測試是「回想」所做的事,並讓你知道是否已經明白那些概念。在真正的測驗前,先進行自我測驗,還能讓你逐步修正思考的錯誤,從而學得更好。
另一個小「貼士」,就是在平常學習的場地以外進行回想,能幫助掌握這些學習材料。Oakley 解釋,因為在學習新事物時,人有可能不知不覺利用了環境的提示幫助記憶。但在進行測驗的時候,多是在陌生的環境,這便有可能表現得不如理想。若你平時就在不同的環境溫習,便能使自己獨立於環境的提示,臨場發揮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