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息戰令殭屍企業惡化:經濟危機來臨?

A+A-
評論指 Dell 正是殭屍企業之一。 圖片來源:Justin Sullivan/Getty Images

全球爆發減息戰,殭屍企業(Zombie company)也因為低息環境,在全球各地擴散,對經濟構成嚴峻威脅。

日經亞洲評論」指出,過去十年來,無法盈利的殭屍企業增加了一倍,佔全球公司數量的 20%。這類企業指的是已經成立十年以上,但只是依靠不斷借貸來生存,其每年盈利不足償還貸款利息。

日經調查了日本、美國、歐洲,中國和其他亞洲地區一共 26,000 家上市公司(除金融機構外)。在 2018 財政年度內,連續三年盈利無法償還貸款利息的企業達 5,300 家,佔調查範圍的 20%,對比 2008 年金融海嘯爆發的時候,這類公司的數字是 14%。

過去幾年內,亞洲殭屍公司的增加特別迅速,印度首當其衝,有 617 家,比十年前增加了 13%,達 26%,印度許多大集團旗下的電力公司都屬於這類殭屍公司,其中有 Adani 集團下的 Adani Power。南韓也有同樣的情況,龍頭大集團如三星和現代旗下都有一批喪屍公司。

雖然中國的數字只比十年前增加了 1%,有 431 家,但是中國的殭屍公司集中在零售行業,達整個行業的 20%,甚至連京東和蘇寧這樣的龍頭電商也不例外。

歐洲企業的數字達 1,439 家,為全球最高,美國位居第二,有 923 家。評論認為,這是歐美金融政策鼓勵低息發行企業債券所導致,這類公司集中在醫療、藥物、能源、有色金屬和資訊科技等領域。譬如美國科技集團戴爾(Dell),自從 2016 年收購 EMC 便負債累累,三年來盈利都無法償還利息。還有專門為長者病人提供復康服務的 Genesis Healthcare,從 2014 年起因為一系列不當收購,一直陷入殭屍公司的狀態。

2018 年全球流動現金總額 —— 即企業的商業盈利 —— 達到 5.7 萬億美元;投資現金流、投資設施硬件、或企業併購以及投資者的市場獲利,總和為 6.6 萬億美元。但開支和收入之間差距擴大,企業欠債總額高達 22 萬億美元,是十年前的翻倍。2018 年還息率保持在 3.9%,比十年前下降 1%,但是還息額增長了 40%,達 8,000 億美元,可見殭屍公司有增無減。其中例外的是,經濟增長導致企業過度投資,令部分財政健康的公司也呈現出殭屍公司的症狀。

殭屍企業的擴散,反映出自由市場調節能力的衰弱,原本應該被淘汰的公司依然存在,損害了企業的健康成分。低息政策,不但沒有促使金融機構和投資者去為這些垃圾評級的公司融資,反而將公司債務推到危險的水平。

最近美國聯儲局減息是 10 年以來第一次,預期即將進一步減息。雖然此舉可能會受到市場和白宮的歡迎,但 Business Insider 有報道指出當中隱憂

減息將導致殭屍企業增加。由於貨幣寬鬆政策令企業輕易獲得資本,一旦環境變差,這些企業的負債就會變成有毒資產。隨著股市接近歷史新高,風險借貸又成關注焦點。

即使面臨貿易戰和經濟放緩的風險,各國政策制訂者依然希望,能維持有史以來最長時間的經濟擴張,多家央行很有可能繼續寬鬆政策,即使市場遍地都響起警號。

「紐約時報」有評論指,6 分之 1 公開交易的美國企業都可算殭屍企業,令經濟增長和活力受到壓制。聯儲局前調查員,現任 iCIMS 首席經濟師的 Josh Wright ,所有人都知道央行是在冒險,但令人猜不透的是,央行到底已經承擔了多少風險;短期內再度減息,能否平衡目前的風險。

2018 年國際結算銀行研究也有類似結論,低利率將導致殭屍公司負債程度增高,難以預計。如果經濟持續下行,則利率將變得更低。 

此一現象自然令人聯想到 1990 年代的日本:當時日本央行的利率接近零,銀行情願貸款累積下去,而不願取消贖回。曾在聯儲局任職的經濟學家 Kenneth Kuttner 解釋:如果銀行取消贖回抵押品的話,就必須上報貸款的損失,那就會令銀行原有的隱形「資本氣墊」變得更為薄弱,處境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