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罷買成為一種抗爭方式

A+A-
有香港民眾發起罷買行動,呼籲人們用金錢來表態。 圖片來源:LILLIAN SUWANRUMPHA/AFP/Getty Images

近月,香港的反送中運動形式百變,人民除了上街抗議,發動三罷,還拒絕到中資商店消費。網民自製「黃藍餐廳」清單,供人們自行選擇。8 月中旬,有「銀髮族」響應,於沙田新城市派發傳單,呼籲眾人加入罷買行動。此招數看似獨特,但其實有深厚歷史淵源,更廣為各國示威者所用。Vox 就有文章分享罷買的歷史及成因。

廣泛流傳的杯葛行動

抵制活動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前 332 年的古希臘時期。據賓夕凡尼亞博物院,雅典曾對奧運會進行抵制。當時奧運舉辦方懷疑有雅典選手試圖賄賂對手而處以罰款,雅典隨後宣佈抵制一切奧運活動,以還選手清白。那時並未有「杯葛」的概念,雅典也因無法提出有力證據而妥協並繳交罰款。

美國史上最著名的罷買行動之一,為 1773 年的「波士頓傾茶事件」。「茶葉法案Tea Act)」對不屬於東印度公司的茶葉進行課稅,引發人們以「無代表,不納稅」為口號,抵制英國茶葉。這種方式明確地表達了當地人民對當權者的不滿。由於缺乏權勢,這是人們唯一發聲的途徑。事實上,杯葛一詞直到 1880 年代才出現,源自於愛爾蘭梅奧郡土地代理 Charles Boycott。當年他驅逐該地 11 名地主,導致組織「土地聯盟」說服 Boycott 的員工罷工,該社區亦冷待他,商店拒絕做其生意,甚至郵局也不為他送件,最終他因羞辱而離開此地。

自此,美國不斷發生大大小小的罷買行動。2016 年,杜林普參選總統,Shannon Coulter 和 Sue Atencio 發起「收起你的錢包(GrabYourWallet)」罷買運動。他們於網上製作表格,列出一切與杜林普家族產業有關聯的公司名單。Coulter :「此次運動,是來自我們想要有良心地在喜愛的商店消費。」品牌如健身房 SoulCycle 和 Equinox、家具零售商 Home Depot、零售商 L. L.Bean 等都遭示威者抵制以示不滿。

罷買的心理層面

今年 8 月,美國加州有市民發起罷買行動,呼籲人們抵制與杜林普有關的企業。 圖片來源:ROBYN BECK/AFP/Getty Images

Buying Power: A History of Consumer Activism 一書作者 Lawrence Glickman 指出,罷買之所以能夠成功,是源自於人們的憤怒。雜誌「麻省理工科技評論」更有文章提及,社交平台上,憤怒比快樂或悲傷更有長遠影響力。Glickman 也補充:「對參與者來說,抵制活動有如消費者的主權回到自己手中。」

儘管不同時代發動抵制的原因不同,但策略上是相同的,即是用金錢進行投票,不花費分毫於價值觀相悖的公司。Glickman 寫道:「最根本的問題,反映了無人能夠站在道德之外,所有人都與它有所牽連 —— 這就是消費者行動主義(consumer activism)的本質。」意味著用金錢支持該公司的文化和實踐的理念。意識消費主義(conscious consumerism),正驅動人們向可持續性和人性化的工作環境投票。

多倫多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Josée Johnston 研究發現,近 3 分之 2 的消費者認同「購物是推動社會和環境變化的強大力量」。她認為「這顯示了多數人相信本身的購買行為可以促進社會和環境改變」。然而 Glickman 指:「此種罷買行動高估了個人的正直感,對公共利益沒有幫助。」卑詩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Emily Huddart Kennedy 則認為,應該將得著分為物質和意識形態上:「長遠來說,人們消費時,對於選擇購買還是放棄,會有更多和更深入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