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康宇:第四代工業革命與勞動未來(一)

A+A-
德國近年提倡「工業 4.0 政策」,希望有系統地發展數碼化生產的工業活動。

在近年,世界各國政府、不同商業組織及研究團體一直投放大量資金作人工智能(AI)研發,引伸的討論更在媒體中愈來愈普及。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The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的報告顯示,由 2014 年開始,全球已有超過 400 億美元資金投放於人工智能研究相關的初創企業上,2017 年的投資金額更為 2016 年的兩倍。另一個由國際審計公司 PwC 的預測指出,在 2030 年底,人工智能將會為全球國內生產總值(GDP)帶來 14% 的經濟增長,可見科技發展在未來的經濟、社會改革中將會扮演一個關鍵角色。

就以筆者所在的英國為例,2018 年英國政府決定注資 10 億英鎊,用以建立全新的數據研究及道德倫理中心,為電腦科學專家提供訓練及研究設備;2019 年更額外撥款於英國多間大學成立研究院,分析科技對於未來勞動市場的影響。有專家認為,近年人工智能的發展,已經為人類的生活方式、工作就業及人際關係帶來了革命性改變。在 2016 年,世界經濟論壇(The World Economic Forum)就首先提出,人工智能、先進機械、區塊鏈及大數據等技術,正在為世界帶來「第四代工業革命(Fourth Industrial Revolution)」,將會對全球化底下的經濟、社會有極深遠影響。

世界經濟論壇所提倡的四代工業革命

  • 第一代工業革命:發明蒸氣動力
  • 第二代工業革命:開採石油、發明電力及工業量產模式
  • 第三代工業革命:發明數碼及資訊科技
  • 第四代工業革命:發明人工智能、先進機械、區塊鏈及大數據等先進技術

世界經濟論壇執行董事長Klaus Schwab 表示,「第四代工業革命」建基於數碼及資訊科技的技術之上(Schwab 形容數碼及資訊科技為「第三代工業革命」),而「第四代」技術將融合日常生活中的實體、數碼、生物、科技等多個層面,創造一種全新的生命價值及體驗。雖然有學者對人工智能技術的「革命性」提出質疑,但依然無阻「第四代工業革命」成為多國政策文件中的熱門用語。例如近年德國提倡的「工業 4.0 政策」,目的是有系統地發展數碼化生產的工業活動。

按筆者觀察,過去 10 年有關人工智能的社會學研究,大多都圍繞軟件程式(包括電腦、智能電話、智能手錶程式等)的應用及它對社會運作及組成的影響,部分學者更集中討論軟件程式於勞動市場中代替人力資源的可能性、如何改變勞動市場的未來結構等。雖然機械會取代人類勞工的假說,在過去的一個世紀早就有跡可尋,例如英國經濟學家 John Maynard Keynes 在 1930 年提出了著名的「15 小時工作論述」(註 1),但現在正反兩面的學者正為這個辯論提供全新理據。在未來數週,筆者將會在 *CUP 專欄以社會學角度分析勞動市場的未來發展及潛在風險,敬希垂注。

註 1:英國經濟學家 John Maynard Keynes 在 1930 年撰寫 Economic Possibilities for our Grandchildren 一文,認為科技發展所帶來的生產力提升,能夠在一個世紀內將工時減低到每週 15 小時。然而,根據 2019 年數據顯示,英國人平均工時為每週 42.5 小時,Keynes 的美夢還未成真。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作者為英國劍橋大學社會學博士。曾於香港任職媒體公司及公關部門,對創意經濟發展略知一二。熱愛香港文化,深信香港能成為亞洲最有文化實力的國際大都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