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yashi:並不「超」的超人

A+A-
東映特攝片「假面騎士」在港譯成「幪面超人」,雖然「幪面」的確貼近原文的「假面」,但「超人」二字卻與人物角色並不相符;圖為「幪面超人」劇照。

連續寫了一堆關於特攝的文章,下筆的時候最苦惱的是譯名的問題。歷史所遺留的痕跡,使同樣的人事有多個稱呼,而在回憶與地緣政治因素下,各個譯名即便能夠以「是否貼近原文」下評論,也無法一概以「正確與否」下定論。尤其當年根本是亂來的譯名深入民心後,「正確」的名字反而說不出的別扭。

東映與圓谷兩大特攝系列在港分別譯成「幪面超人(仮面ライダー)」與「鹹蛋超人(ウルトラマン)」,筆者每次下筆都有點掙扎,最終傾向用「假面騎士」與「奧特曼」。後者根本不知所謂,前者相比對家「鹹蛋」這個戲謔的前綴,「幪面」的確貼近原文的「假面」,都點出了「掩蓋面孔」的角色要點,但後綴的「超人」卻形神不似。

原作石森章太郎筆下的英雄都是殘缺人,從根本上就不「超」,反而是個「半人」。最初的假面騎士是個被邪惡組織改造的怪人,卻在腦手術前逃跑,結果成了個半成品。因為身體除了大腦都換成機械,嚴格上不再是人類,也無法過上正常人的生活,對一般大眾而言,他也是個怪物。於是「假面騎士」其實是講述一隻不完整的改造生物,在避開世人目光以及對其恐懼的情況下,孤獨地與技術上的怪人兄弟們自相殘殺的故事。

圓谷特攝片「奧特曼」在港則譯為「鹹蛋超人」,「超人」稱號當之無愧,但「鹹蛋」之名只基於其外表;圖為「鹹蛋超人」影碟封套(局部)。

相反,「奧特曼」雖然因為其外表,被冠上有點侮辱性的「鹹蛋」名字,但對「超人」的稱號可說當之無愧。因為他(衪?)的確是外星超能生物,挾住個宇宙警察的名號,在銀河系行使超越人智的「正義」。

「奧特曼」出生在 1966 年,是 70 年代「安保條約」鬥爭的萌芽之際。這個外星飛來的紅銀色巨人多年都被文化評論界公認為美國軍事力量的象徵 —— 一份外送而來的正義。所以日本的「科學特搜隊」面對怪獸毫無還手之力,奧特曼就出來將一切解決。松本人志編導演的政治諷刺電影「大日本人」裡,屬於日本的巨大英雄被描繪成可有可無,在美國英雄的壓倒性力量前成為笑話。因為自衛隊的軍備與戰鬥力,怎樣看都比不上美軍。

奧特曼的「超」是建基於日美的地緣政治隱喻,而假面騎士的「半」則是在這重政治背景下的倫理思考。在日/美、東洋/西洋的構圖下,如果以日本為基準,歐美是「超人」;但反過來以「西洋為完美」的角度看,日本則為「半」—— 不完整、也無法成長的個體。於是戰後一堆改造人、機械人的動漫作品或多或少都脫不開這種框架,也是所謂「阿童木的命題」。個體的不完整性,於此角度而言是某種對自我身份認同、以及道德責任的叩問,這也是「假面騎士」恆常加入「敵我同源」元素的原因之一。

雖然兩套作品都被冠上「超人」的名字,但性質卻大相逕庭。當然,多數人不會覺得有問題,因為相對觀眾而言,能變身已經很「超」。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