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yashi:媽,是顏色經濟圈呀!

A+A-
聖誕夜,光榮冰室贊助及提供場地舉行免費大餐與同路人歡賀聖誕。 圖片來源:路透社

最近很多人在談論所謂的「顏色經濟圈」,某些人大呼小叫,覺得很黃很暴力。「很黃」應該沒有錯,但「很暴力」就莫名其妙。因為立場或價值的差異而選擇是否光顧一間店鋪,根本不是甚麼新事物,而是我們消費文化中早已存在的習慣。

地球人早在數十年前已經發明了「公平貿易(Fair Trade)」這回事,讓立場成為生態圈。有人覺得付 40 塊錢喝一杯咖啡,但只有 5 塊進了咖啡豆農夫的口袋,30 塊投到連鎖咖啡店的廣告費用中,是一件既荒謬又不平等的事。於是忽發奇想,何不自己開店,然後賣點就是告訴顧客,咖啡農將會獲得飲料價錢的一半。

遠在南美的貧農能夠從跨國資本集團的壓迫中解放,在發達城市中的文青也提升了些少道德值。雖然實際操作上有不少問題,例如資本財團的壓迫是無法完全避免的,始終會在物流過程、店舖租貸等環節中出現,連鎖咖啡店亦透過其品牌效應繼續生存。但由下而上的反抗總不能稱作失敗,甚至某程度是上算是成功的。

售賣咖啡時附送道德立場,為遠在從未到過的土地上的農夫爭取權益。公平貿易並不荒謬,因為道德立場就是商品價值得本身。在資本經濟裡,物質與非物質同樣有標上價錢的可能性,而在發達社會裡,消費行動經常都與實質的生理需求無關。

隨便可以在雜貨店買到的便宜尼龍袋,與價格高昂的限量版 Hermès 手袋,從實際用途上看是一樣的,甚至前者可能更加實用,但女士們不會選擇前者。你花大錢買 Hermès 手袋,不是因為你純粹需要一個袋子來放東西,是因為希望其品牌能提升自己的身價。你買的不是手袋本身,而是手袋品牌的附加價值 —— 價值就是商品。

無論顏色經濟圈、公平貿易、抑或品牌營銷,從本質上都是在售賣某種價值與概念,也等於所謂的「生活態度」。所以「顏色經濟圈」會否成功與其「價值綑綁」的做法無關,而是在乎市場需求的大小。有人想買,有人來賣,這種價值的買賣就會成立。

說放棄幾個世代的顧客的經營者是狂妄自大,等於 Starbucks 跑出來說要放棄意大利人。市場中的顧客有選擇權,我們可以因為背後的理念而買一杯咖啡,也可以因為表達某種態度而不吃一碗牛肉飯。

我們有這個權利,因為我們生存在自由貿易的資本主義社會中,至少暫時還是。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