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常:藝術是最佳良藥

A+A-

如果有人問你以甚麼 topic 跟一個新相識的朋友打開話題,飲食、旅遊、shopping 可能都是不錯的選擇,但你有否想過一般被視為「堅離地」的藝術都可以?

上月,歷史悠久的英國醫學刊物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發表一份由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做的調查,發現恆常接觸藝術,包括博物館、美術館、展覽、劇院表演、音樂會或歌劇的觀眾早死機率較低:每 2 至 3 個月接觸 1 次或以上藝術的人能降低 31%,一年接觸 1 至 2 次則能降低 14%。

這個研究彷彿再次應驗了「藝術是最佳良藥」(Fine Art Is Good Medicine)的說法。

我們不時會看見醫院和診所牆上掛著不同類型的藝術品,原因大概是不少科學研究證實了藝術(特別是抽象畫)對於病人健康(well-being)、康復進度,以至減輕在接受治療時所承受的痛苦等方面皆有顯著的幫助。去年,一間來自加拿大蒙特利爾的醫院更率先與當地美術館開展合作計劃,專門安排病人及家屬定時參觀美術館展覽,作為 doctor-prescribed 的藝術治療法之一。有人甚至相信,藝術將會像做 gym/跑步/運動一樣,漸漸成為本世紀最為人接受和普及的健康活動。

作為藝術工作者,筆者當然樂見其成。但如果細心查看這個研究,便會發現一個隱憂:在接受調查訪問的 6,710 名英國 50 歲或以上的成年人中,有超過一半收入最底層的受訪者均表示從來沒有參與任何藝術活動。

這現象反映了甚麼?難道就是藝術的「堅離地」本質?那麼經常聽到的 “Art For All” 難道是另一個「假大空」的宣傳口號?

有人或會以為這跟金錢有關,但假設香港跟英國的情況類同,事實上本地絕大部分的展覽均為免費入場。所以問題的核心理應不在於此,更可能是公眾在藝術「同我有咩關係」或「對我有咩好處」等方面的思想教育。

現在「藝術使人長壽」的研究報告出來了,作為一個負責任的政府,理應自覺安排有關官員和部門加強宣傳「藝術治療」的好處,鼓勵更多市民欣賞藝術,改善身心健康之餘,還可以減低醫療開支,可謂一舉兩得,對嗎?

而我也一直覺得,如果一個政府真心想做到「止暴制亂」,靠的絕不應該是防暴警察的催淚煙放題或 PPRB 的低級語言偽術,而是至關重要的「禮樂教化」工作。正如「漢書.禮樂志」說的:「六經之道同歸,而禮樂之用為急。治身者斯須忘禮,則暴嫚入之矣;為國者一朝失禮,則荒亂及之矣。」

但問題是,這個「移風易俗,莫善於樂」的道理,我們能指望現在那些主管香港文化政策的官員明白嗎?

嗚呼哀哉!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前佳士得美術學院亞洲課程主管,現為獨立藝術顧問。夢想成為一個快樂的「修藏家」,相信藝術收藏只是手段,在欣賞藝術的過程中令自己成為一個更有修養的人才是真正的人生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