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 Kobe 像失去摰友

A+A-
意外發生後,湖人隊首場主場比賽為 Kobe Bryant 及其女兒 Gianna 預留了位置。 圖片來源:路透社

不論是否 NBA 傳奇球星 Kobe Bryant 的球迷、是否曾對他切齒痛恨,甚至有否打籃球,無可否認,他的離去,總令人感覺缺少了甚麼,也總會想起關於他的記憶。網民連日於社交媒體悼念,有人輕輕惋惜,但更多人淚流不止,猶如失去至親。社會心理學家就解釋為何對很多人來說,失去 Kobe 會悲痛得像失去朋友或親人。

事故消息一出後,整個美國都在哀悼,個多星期以來,到湖人隊主場館悼念 Kobe 的人仍是絡繹不絕。他的死震驚各界,影響力更是無遠弗屆:音樂盛事格林美頒獎禮和美式足球的「超級碗」均向 Kobe 致敬、總統杜林普及前總統奧巴馬表示慰問,更有從未親身見過 Kobe 的人告訴記者,他感覺像失去家人

印第安納大學(Indiana University)心理及大腦科學教授 Edward R. Hirt 撰文,以心理學角度解釋人們與 Kobe 素不相識,卻受其驟然離世困擾、甚至感覺如家人逝世的原因。

一、熟悉的陌生人

心理學家 Shira Gabriel 及 Melanie Green 曾撰寫有關「擬社會(Parasocial)聯繫」的文章,闡述我們往往會與陌生人產生單向關係,雖不認識,卻感覺與之緊密相連。例如訪談節目主持人 Oprah Winfrey 及 Ellen DeGeneres 積極與觀眾建立密切的關係,令一直追看其節目的忠實擁躉產生強烈的依戀感。

此情況近年亦於社交媒體上出現,只要「關注」名人,就可以了解其人際關係、情感、觀點及人生起跌。Kobe 在 Twitter 上擁有超過 1,500 萬關注者,Instagram 更有超過 2,000 萬人關注,而他亦經常於各大平台發佈近況,離世前曾在 Twitter 上分享對 LeBron James 職業生涯得分超越他的喜悅。

二、悲劇成分

Kobe Bryant 的意外離世引起了大眾強烈的情緒。他死於濃霧下的直升機意外,可觸發不同的「假設」情況,亦即「反事實思維(Counterfactual thoughts)」。心理學家 Daniel Kahneman 及 Amos Tversky 的研究表明,人們很容易會提出逆轉結果的假設,像是「如果天氣晴朗,Kobe 還可以活著」,使人更容易深化對負面事件的憤怒或悲傷情緒,覺得意外本來不應該發生。

另外,Kobe 的 13 歲二女兒 Gianna 同在事故中死亡。今季 NBA 比賽中,2 人曝光率極高,Kobe 經常上載與女兒練球的片段,她亦一直被視為 Kobe 的接班人。女籃界失去明日之星、Kobe 的妻子及 3 個女兒頓失兩位至親,令人感覺更為不捨。

三、對死亡的反思

根據「恐懼管理理論(Terror management theory)」,意外會提醒人們對死亡的恐懼,從而推動生者做一些更正面的事,例如聯絡疏於問候的親友以尋求安慰。在 Kobe 離世的消息傳出後,前湖人隊友 Shaquille O’Neal 打電話給幾個已疏遠的朋友道歉。他的離去似乎是一個警示:生命短暫,不必拘泥於小事。

看著 Kobe 在電視上打了 20 年籃球,他彷彿成為很多人的老朋友、偶像、精神領袖,甚至永遠的對手。或者像 LeBron James 在球場致詞時說:「Kobe Bryant(退役時)說『Mamba out(離去)』,對我們來說就是永不忘記,他會活在我們心中。(So in the words of Kobe Bryant, Mamba out. But in the words of us, not forgotten. Live on brother.)」在精神層面上,Kobe 會永遠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