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灰:軍用迷彩發展史(上篇)

A+A-
電影 1917 中,英軍士兵都身穿卡其色軍服;圖為劇照。

軍用迷彩的發展,需要由 18 世紀中葉講起。

在迷彩軍服還未大行其道之前,歐洲各國的士兵普遍都穿著顏色鮮明亮麗的戰鬥服。以英軍為例,當時士兵大多是穿著鮮紅色戰鬥服(註 1),原因有二:其一,在行軍打仗依然講求陣形的年代,人們相信鮮色的制服有助提升士氣,增強戰鬥力;其二,打仗時煙火處處、短兵相接更是平常事,鮮明的戰鬥服有助於作戰時分辨敵我,減低友軍誤中風險(註 2)。

19 世紀初英國御林軍制服,攝於英國倫敦御林軍博物館(The Guards Museum)。

直到 19 世紀未,英屬印度陸軍(British Indian Army)開始將制服用香料、泥土或茶葉等染成卡其色(Khaki),避免成為戰場上的顯眼目標。後來卡其色軍服成為英國陸軍的一時風氣,不但方便在沙塵滾滾的戰場上偽裝,而且比其他鮮艷顏色的制服更易於清洗及保養。

軍事迷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應用

在 20 世紀,隨著飛機偵察及火炮技術的迅速發展,歐洲各國都意識到在戰場上偽裝的重要性,紛紛改用相對深色、可視度較低的戰鬥服。根據歷史資料,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德軍已開始有系統地在士兵頭盔上塗上迷彩以加強隱蔽性,但其他個人裝備的偽裝(例如迷彩戰鬥服)在當時並不普遍。

被塗上一種「擾亂性塗妝」的英軍坦克。 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另外,為了更有效地隱藏軍備,法軍在一戰前線召集一小隊畫家將火炮塗上接近環境的顏色,後來這個做法還被其他參戰國爭相仿效。此外,部分大型軍備,包括車輛及飛機等,都會被塗上一種「擾亂性塗妝(Disruptive pattern)」,用作隱藏軍備的外型特徵,以便更有效地融入自然環境之中。

塗上「閃耀」迷彩的船隻(左)與其原貌(右)的對比圖。 圖片來源:WW1 Centennial/Twitter

另一方面,由於船隻體型龐大,無法在海中央隨意隱藏,英國在 1917 年開始在商船和軍艦上塗上一種名為「閃耀(Dazzle)」的不規則粗線條及海浪形迷彩,以增加德軍潛艇判斷船隻大小、距離的難度,減低船隻被狙擊的風險。

至於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軍事迷彩的應用,以及迷彩技術在二戰後的發展,將會在軍用迷彩發展史(下篇)作詳盡講解。

註 1:例外的有,例如英軍 95 來福槍軍團(95th Rifles),外號「綠外套(The Green Jackets)」。
註 2:有指英軍穿著紅色軍服的原因,是為了在受傷時傷口不容易被發現,然而這個說法的起源無從考究。近年有歷史學家指,除了易於在戰場上辨別度高等因素外,英軍穿著紅色軍服可能單純因為紅色為英國國旗 Union Jack 的三種顏色之一(紅、藍、白),而其他兩色均被歐洲的其他勢力(包括法國、瑞典等)常用。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香港出生長大,見證香港人冠絕東方,義勇無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