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人民子弟兵,為人民服務的中國解放軍,理應出現在「戰疫」最前線。但武漢肺炎期間,解放軍在哪裡?美國國防部長辦公廳(Office of the Secretary of Defense)成員 Elizabeth Phu,與智庫新美國基金會(New America)南亞資深研究員 Anish Goel 認為,解放軍在疫情期間不見蹤影,反映對許多國家而言,不能再指望中國的人道救援承諾。
新美國基金會另一名資深研究員 Peter Warren Singer 在上月初亦指出,解放軍在是次抗疫工作的參與程度之低,令人匪夷所思。傳統上,由於民間力量難以與疫病抗衡,能迅速作出大規模反應的軍隊便能發揮重要作用。以美國為例,政府經常動員軍事部門,在非常時期提供衛生、食物、安全及建築等服務。而美國軍方早前亦已宣佈,將為從武漢肺炎爆發地區歸來的民眾,提供能容納上千人的檢疫設施。
中國近年一直強調其迅速發展的軍事力量,故按理來說,解放軍的「強大後勤保障、大規模軍民緊急應變能力」應在此刻展示無遺。但軍隊反應消極,難免惹來質疑。Singer 指,首批解放軍醫療單位,在病毒開始傳播近一個月後的 1 月 24 日方抵達武漢,且人數相比上海、重慶及西安三地派出共 450 人的醫療隊更少。其後,在不同資源、建築需求亟待的階段,解放軍更沒有任何重大後續部署。Singer 認為,解放軍的缺席令官員無法在這方法大肆宣傳,只好轉而在短時間建造醫院方面大做文章。
Singer 又表示,解放軍後勤保障部隊於 1 月 26 日建立的「響應及協調機制」,在官方報告中亦只有「提供溝通及籌集資源」的作用,而非分配資源儲備、提供援助,或動員軍方管理的醫院。由此看來,解放軍的救援角色極其有限。此外,其他軍事部門亦似乎未有展示「快速應變的能力」。近年中國大量生產「運-20」運輸機,聲稱能在國內外部署卓越的空中運輸力量。但直至 2 月 13 日,才首次有「運-20」運送抗疫物資到武漢。
Phu 與 Goel 二人發表於雜誌「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的文章,則以解放軍在「戰疫」時刻未見身影,質疑其能力,直指軍隊無法在本國內部充分提供醫療援助。例如,解放軍進入湖北省以來,便暴露於病毒威脅之下,終於不得不隔離約 1,800 名兵員。中國政府過去一直大力宣傳,解放軍能在地區上建立有力的人道或醫療危機應對機制,國內人民自然對解放軍有所期待;如今反應遲緩甚至無效,反而顯得人們的期望遠遠超過現實。
相比起來,為何每次大地震等自然災害,解放軍都能更快作出反應?二人解釋,中國中央政府未有選擇以解放軍作是次抗疫工作的領導角色,或許是出於想避免軍隊暴露於前線的傳染風險中。但無論是軍隊缺乏能力,抑或一切純屬政治考慮,今天解放軍的表現,皆與過去展示、人們所期許的形象有所不同,更暴露出中國民間及軍方的公共衛生系統問題。
另外,二人特別關注解放軍人道救援神話破滅,如何影響其他國家。區內不少東南亞國家,本身缺乏足夠的醫療反應能力,若彼此邊界範圍爆發傳染病時,會向中國與解放軍尋求及時援助。中國通過提供人道主義援助彰顯軟實力之目的,與美國一樣,因此正忙於向鄰國保證,在危機時期中國會出手相助。但二人在文中引述消息人士的言論,稱這些國家雖然正依靠中國協助防範當下危機升級,但從放軍近期的表現看來,亦是大失所望。
有鑑於此,他們認為東南亞國家不能再在此問題上,全盤押注於中國解放軍。要自救,先要發展速度及透明度有保證的區內信息共享網絡,因為武漢肺炎大爆發,正是遏阻或延遲信息公開的後果。其後,在東盟主持下,這些國家應發展屬於自己的地區力量,集中醫療資源以待下次類似危機爆發時派上用場。最後,二人建議東南亞國家應該與美國保持穩固聯繫。儘管政治上存在不確定因素,但美國一直投資發展軍事緊急醫療行動,且在幫助有需要國家方面往績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