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掃除「隔離」的心理陰影?

A+A-
意大利採取更嚴謹的限制措施後,當地民眾發起行動,在家中陽台自娛娛人。 圖片來源:路透社

限制社交接觸是減少武漢肺炎傳播的最佳方法,盡量留在家中自我隔離,對自己及他人才是上策。漸漸地聚餐、外遊、行山到公園等行為都會被責怪,如因此不幸患病,更會被取笑。不過,當正常社交生活被剝奪,每次外出都造成內心負擔,自我隔離或與人保持距離的日子愈久,心理壓力只會愈大。

近日刊登在醫學期刊「刺針」(The Lancet)的一項研究綜述發現,隔離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症狀,包括混亂及憤怒有關,能帶來持久的影響。鑑於冠狀病毒危疫情可能會持續一段長時間,短期內人們都無法消除精神上的困擾。

市民如果可以從政府一方獲得清晰信息,有助於減輕焦慮。加拿大精神病學教授 Rima Styra 與重症醫學教授 Laura Hawryluck 在沙士爆發期間,曾研究當時接受隔離的人士,發現其中 29% 隔離個案出現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徵狀,而 31% 在接受隔離後出現抑鬱徵狀。

Styra 及 Hawryluck 認為,公共衛生及政府服務部門應提供有關冠狀病毒症狀的明確資訊,例如有關症狀、病發過程、在醫院會接受哪些治療及觀察,並要留院多久等。然而,目前很多國家的指引含糊不清,對於誰人要完全隔離、誰人只需避免人群、誰人只要與人保持距離即可以外出等,仍然莫衷一是。

不管是強制隔離或為保險起見留在家中,隔離者都難免出現無力感,自覺被無法控制的力量擺佈。英國心理學家 Sue Firth 指出,人需要有能力自我決策及掌握情況、與他人聯繫,以及保有目標。她建議在隔離時,也可聯絡朋友、為自己安排工作,或是在室內看著影片做瑜伽或跳舞,甚至是繪畫、編輯照片或數獨等需要創意的事,以幫助保持頭腦活躍。並且適時關心因易受冠狀病毒感染,被迫避免與外界交流的人,為他們提供幫助。

自我及互相幫助雖然重要,但自身若無法解決,亦應尋求專業意見。據彭博社報道,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佈了冠狀病毒治療期間的心理護理指南,並派遣精神健康專業人員到武漢,有省市亦設立 24 小時心理健康熱線,以支援患有冠狀病毒及被隔離的人士。

隔離影響心理健康,但並不代表不應隔離或與他人保持距離。現時必要遵守醫學專家對應付冠狀病毒的指引,但同樣要理解實行上的困難,有需要時亦可向他人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