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立體故事劇場「大鼻哥和小豆丁」—— 回應香港的當下

A+A-
「大鼻哥和小豆丁」運用了立體書的概念,在舞台上呈現了兩個大型立體裝置,揭開裝置的每個立面時更內藏乾坤,變出不同的手作紙製立體物。
文:丘思詠
攝影:張志偉

立體書最吸引小朋友的地方,在於他能把書中的角色、物件、大型巨輪、甚至整棟大廈躍於紙上。你只要翻揭書頁,這個魔法立時在你眼前展開。神父(劉銘鏗),本地資深燈光設計及立體劇場創作人,就把這魔法帶進劇場,讓小朋友不斷在一幕幕的分場中有所發現。

「大鼻哥和小豆丁」(下稱「大」)藉著兩個主角大鼻哥和小豆丁相識相交的經歷表達了劇中豐富的內容。大鼻哥是一中年民間發明家,在街市擺檔出售他的自家發明,可惜無人問津,令他生活苦悶。小豆丁,小三女生,最愛發白日夢,終日馳騁於想像空間,古靈精怪,卻往往被父母的實際期望所牽制。

回應當今香港狀況,彰顯香港精神

在故事裡,有從北方傳來的有毒氣體侵襲香港,大鼻哥因而製作了大量的「大鼻呼吸器」。

「大」在題目註上「疫境試演版」,因它正好在疫情期間上演。劇本因此加入疫情情節 —— 從北方傳來的有毒氣體侵襲香港,大鼻哥因而製作了大量的「大鼻呼吸器」(幫助呼吸的發明去防禦毒氣)。這設計緊扣當下香港、甚至全球狀況。但「大」不只回應了實質疫情,而是對應這些年來在香港需要面對的各種逆境。好像大鼻哥的街市小店便不斷被現代化的大型商場收窄生存空間。在急促變化、物欲旺盛的年代,大鼻哥也不得不接納新世代小豆丁的建議,把原先的「單一產業」進化為「多元產業」以迎合大眾的需求。

知道疫情將要來襲,大鼻哥二話不說,一個勁兒回工廠不分晝夜地生產能幫助大家共度難關的「呼吸器」,並幾經艱辛、長途跋涉地把發明運返香港送給街坊。這每每表達創作者對香港小人物在面對巨大困難時那份堅韌、忘我貢獻及互助的精神或寄望。

劇場手法 —— 簡單中展創意

劇場的製作都為「低技術」創作,給予觀眾另一種能同樣發揮創意的思考,利用身邊任何一張紙,一把剪刀,著手去做,隨時隨地也能發揮創意。

另一回應當今香港的情況是作品的創作手法。作品運用立體書的概念,在舞台上呈現了兩個大型立體裝置,揭開裝置的每個立面時,更內藏乾坤,變出不同的手作紙製立體物 —— 有手腳靈活的主角大鼻哥及小豆丁、迷你街市檔場景、「大鼻呼吸器」及「四大發明」等。在大鼻哥於工廠趕工及回港的路程便用了簡單的投影方法,利用「光」與「影」把劇情交代。

所有這些製作都屬「低技術」創作,是雙手利用觸感的「土炮」製作,正好回應現今在教育界及坊間大力推行的 STEM(科學、科技、工程及數學的英文譯寫)教育,指向高科技的教學導向。作品給予觀眾另一種能同樣發揮創意的思考,利用身邊任何一張紙,一把剪刀,著手去做,隨時隨地也能發揮創意。

作品以一小三女孩作其中一名主角,成功地吸引這階段的小朋友注目。在劇中的互動環節,當大鼻哥邀請小朋友出來嘗試他的新發明時,坐在觀眾席第一行的小學生立即舉手,並投入於導演設計的虛構情節。然而,因為作品需要較多文字交代劇情,場內年紀較小的小朋友即較難理解。

色彩豐富、製作細緻的立體物件也是作品的成功要素。同時,因演出空間與觀眾席距離較遠,有很多較細微的設計即難以被看得清楚。如果能讓觀眾圍坐演出區、或以另一些手法或角度呈現,相信成效將更大(演區和觀眾的距離可能是應對疫情的策略,然而在這對策下的劇場呈現也值得思考)。

作品的最後,在大鼻哥的努力下,大眾成功對抗疫情,因此在載歌載舞的大團圓氛圍下結束。結局當然令人高興,然而若能思考這場歌舞場面與作品內容的連結,必更能讓觀眾回味作品豐富細緻的內容。

觀賞場次

無乜立體書立體故事劇場「大鼻哥和小豆丁」疫境試演版

日期:2020 年 6 月 6 日下午 12 時
創作:JCCAC 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黑盒劇場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於 1954 年成立,為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UNESCO)轄下團體,宗旨是集合劇場工作者與評論人,作多種學術、文化交流。隨著不斷發展,協會關注的範疇亦擴展至各類型的表演藝術、電影與電視以及視覺藝術。1992 年,香港成為協會的第五個亞洲分會。本會目前是本地唯一推動演藝評論發展的組織,並為香港藝術發展局三年資助藝團之一。

http://www.iatc.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