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和平:凝聚社區力量 區議會如何應對氣候危機?

A+A-
即使有近岸修建的石築海堤,一些寮屋也未能受惠。
文:綠色和平資深項目主任 連佩怡

氣候危機逼在眉睫,香港位處沿海地區,絕不可能置身事外。經過 2018 年超強颱風「山竹」的侵襲後,多區受到風暴潮影響,甚至出現嚴重水浸,我們必須汲取教訓,在容易受風暴潮影響的社區做好防災準備,並從源頭著手減碳,以應對氣候危機。為把氣候議題植根社區及帶來實質改變,綠色和平今年走入多個區議會,遊說區議員跟進氣候議題,為社區應對氣候危機做好準備。

綠色和平於 5 月底發佈氣候變化加上風暴潮對香港影響的估算,指出在碳排放趨勢不變下,氣候危機導致海平面上升,以致類似「山竹」所引起的風暴潮可能會變為十年一遇,估計全港海水入侵範圍達 28 平方公里,涉及多個社區,近十萬人受影響,因此社區應對氣候危機實在刻不容緩。

各社區在氣候危機下面臨不同的衝擊,我們五月中到西貢區的蠔涌及對面海,了解村落過往的災情,以及他們應對未來極端天氣的準備工作。在離西貢市中心不遠的對面海村,「山竹」帶來的災害,今天依然有跡可尋。這隻小船在颱風當日被沖上岸並擋住道路,村民合力將船推至目前位置,但大家無力將船清走,經過兩年,依然擱在村屋旁邊。

對面海村一景,從「山竹」留到現在的小船。

對面海村村長指在該村居住的 50 年間,最嚇人的兩個颱風,就是 1979 年的「荷貝」和 2018 年的「山竹」。他憶述當日「山竹」來襲,即使早已準備 4 尺高的擋水板但依然徒勞無功,在海岸旁的房子仍然被大量海水湧入。

「山竹」侵襲對面海期間,更將海旁的路段整段翻起。在重新修好的新路,可以看到從前建築的擋浪牆。村長解釋,這些擋浪牆從前足以應付颱風帶來的大浪及風暴潮。但近年的極端天氣威力更強,今天看來就乏善足陳。

對面海村的村長與我們分享了很多「山竹」的災情和村民自救的經驗。

另外,我們亦走入議會,在西貢區議會的「環境衛生、氣候變化及漁農委員會」向區議員以及到場的政府官員講述上述硏究,以及社區可能面對的氣候問題。會上一位區議員代表住在西貢對面海一帶的居民問席間的政府官員:「我們可以如何度過今年的風季?」事實上,若再有「山竹」威力的超強颱風吹襲香港,以本港目前抵擋風暴潮的能力,估計仍會有大量沿岸地方失守。西貢的對面海一帶以至市中心海濱、將軍澳南及杏花邨與小西灣的海濱長廊等,過往海水淹沒道路的情景會繼續發生。

政府現正進行一項全港性的研究,從而考慮每個地區的具體防災改善措施。但相關研究需時一年半,即今年年底才能交出「初步」研究結果。我們認為,政府絕對不能延緩硏究,以及當完成某社區的具體改善建議時,便應立刻諮詢當地居民,以盡早安排籌備改善措施,實無必要待整個硏究結果出爐才展開下階段工作。

鯉魚門消失的地台

於「天鴿」後修建的石築海堤。

氣候危機不止威脅西貢區,每當颱風侵襲,觀塘區的鯉魚門位處低窪,亦是受災地區之一。綠色和平早前亦到當區考察,了解居民面對的實質情況。鯉魚門是寮屋區,而當中有 10 多間近岸的寮屋,其實是架在海面上。2017 年天鴿襲港的時候,至少 4 戶人家對出的地台被巨浪捲走。政府後來雖然修建了石築海堤,但它只在那些架在海面上的寮屋兩邊延伸,未能保護居民。居民唯有自救,自己籌錢加固住所結構及地台,只能盼望「頂得住」下一個超強颱風。然而,2018 年的「山竹」仍然捲走了其中一戶的地台,居民避災回家後,看見家中穿了一個大洞,欲哭無淚。

氣候危機下,我們可以預計未來的極端天氣會變得更加頻繁,海平面將進一步上升,像「山竹」這類超強颱風帶來的風暴潮可能會十年一遇,香港有些沿海低窪地區可能會更頻繁地受災。不少氣候災難的重災社區,都已開始積極自救,例如鯉魚門的社區中心自「山竹」之後,成立義工訓練班,就該區獨特的情況,訓練有心人士協助社區預防風暴潮及災後的清理;西貢區區議會亦牽頭討論社區如何完善應對極端天氣的機制。故此,政府更必須同時做好適應及紓緩氣候危機的工作,一方面加強防波堤等防洪措施及完善預警系統;另一方面要更進取的減少碳排放,例如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從根源應對氣候危機。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