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讀了 Miroslav Šašek 的「從前,有個香港」,是那位人兄在 60 年代遊歷香港時,依自己主觀看到的印象,描畫下來的香港。為何會突然想看這本書?因為我們現今就處於另一個舊年代逝去的歷史轉折點,我想看看之前的轉折點:六七暴動之前的香港。
我想,很多人會像我一樣,想起香港 5、60 年代的時候,會覺得那是個黑白的年代。因為當我們接觸 60 年代的東西時,不論是舊報紙、粵語殘片、電影、照片,甚至書籍,大部分都是已經發黃的黑白,那是短暫的黑白媒體繁榮年代的末期。感覺自 70 年代開始,世界就一直是彩色了。
所以,黑白的東西感覺是逝去的,彩色的東西則像是活著。對我來說,看這本書可以讓我代入 60 年代一個第三者觀察到的事物,去感受現代香港的幼年期。畢竟照片、紀錄片能記錄的,是眼睛能看到的東西;繪畫記錄下來的,卻是內心看到的景象吧?
結果我發覺在這本書裡看到的東西,很多我小時候都看過的,不論是那些人的服飾、面目、招牌或建築物,都是我在 80 年代還會看到的東西。想想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其實 1965 年與我童年的距離,大概就是 90 年代與現在的距離。
在看黑白片時,總覺得是遙遠的時代,但看到彩色時,會感到根本沒那麼遠。然後在這書裡面看到的香港,外表絕非落後,和今天一樣的繁榮美麗;但只要你看看歷史,就知道那個時候是一個警察腐敗、貧窮肆虐、受左派威脅、生存資源不足的艱苦年代。
我想,反而 1965 年的人若想像 2020 年的香港,應該也想不到變化原來沒有很大。我們沒有變成甚麼未來社會;沒有飛天車,沒有太空旅行,沒有走向世界大同。1965 年的一切問題,和 21 世紀面對的差不多一樣,不過香港的旗幟是不一樣了。
可能下一個 50 年之後,香港會再走進歷史的轉折點,可能也會有另一個人看著 2020 年的圖畫,想像我們現在怎樣看這個時代,也許那時候,香港又換了一面旗幟也說不定。我就把這篇文章留下來,看看 50 年後有沒有人看到,去答我這個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