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靖風:豪瑟沃斯與傑克.惠滕 —— 剃刀邊緣的藝術

A+A-
豪瑟沃斯:「傑克.惠滕」展覽(上層)。

在理性與感性之間,存在於其中的,會否只是一片撲朔迷離的虛無?人們都希望可以在萬變的社會中,尋找一種不變的定律,然而又有甚麼可以真正維持平衡的狀態?我們每一個人都生活在剃刀邊緣,偶爾失去理性、偶爾擁抱感性,只要有著一刻的清醒,或許就是活著的意義。香港豪瑟沃斯(Hauser & Wirth)為在 2016 年獲頒國家榮譽藝術奬章(National Medal of Arts)的美國抽象藝術家傑克.惠滕(Jack Whitten),舉辦首個於亞洲的大型個人展覽,其中包括惠滕在 1960 年代到 2010 年代的繪畫、雕塑及紙本作品。他專注於探索不同物料的可能性,在結構與排列之間,釐清紛繁的視覺語言。

剃刀邊緣的理性與感性

傑克.惠滕與英國藝術雜誌 Frieze 的訪談:In the Studio: Jack Whitten(A Zapote and Scenic Production,2017 年)

在豪瑟沃斯的兩層空間內,惠滕的雕塑與畫作劃分了不同媒介所賦予的視覺質感。偌大的上層被大型雕塑裹覆,四面牆壁都置放著似是由彩色瓷磚拼湊而成的馬賽克作品,譬如彷彿一個人形刻印於其中的「自然選擇」,是由惠滕以稱為「鑲嵌片」的丙烯顏料配件製成的作品。他亦曾製作雕塑作品,獻給同為藝術家的喬治.明戈(George Mingo),以及第一位擔任美國商務部部長兼民主黨全國委員會主席的非裔美國人羅納德.布朗(Ronald Brown)等人,從而可以看到他對於歷史和社會議題的靈敏度。

傑克.惠滕作品:「阿波羅之劍」,2014 年。

在上層的中央位置,擺放著一件名為「阿波羅之劍」的雕塑,它是由大理石、金屬、鉛和焦黑桑木所糅合出來的作品。被澆滿了鉛液的黑桑木底座,象徵著狂放與感性的酒神戴奧尼索斯(Dionysus);上方由大理石打磨而成的刀刃,則代表著美與理性的太陽神阿波羅,惠滕僅以一根金屬針,把分別化身為理性與感性的神作為固定。當觀賞者站在刀刃的正前方,就彷彿身處於剃刀邊緣,不知道刀刃甚麼時候會掉下來。我們就像性格優柔寡斷的路易十六,守候著斷頭台上的處決,然後再昂首期待刀刃會把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於「懺悔錄」(Confessions)中所述的法國奶油麵包布里歐(Brioche)切片,以物質充臆我們空虛的心靈。

游走在某一種東西之中

豪瑟沃斯:「傑克.惠滕」展覽(下層)。

在英國哲學家伯特蘭.羅素(Bertrand Russell)的著作「我的哲學的發展」(My Philosophical Development)中,曾論述物理學於表達抽象意念上的作用:「物理學所給我們的是一些方程式,說明事的變化的抽象性質。至於發生變化的是甚麼,以及變化由何而來,變化成甚麼,物理學是不講的。」羅素的哲學思想被釐定為一種稱作「中立一元論」(Neutral Monism)的概念,其假設形容詞上的運用,只是一種用來描述一個概念的方式,而並非真正存在著兩種不同的東西。在於「心靈」和「肉體」上,它們都只是同一件東西內的兩種物質。也就是理性與感性其實從來都不存在,只要我們當下認為那一個人是理性的,他們就只可以擁有理性的特質。但是對於那一個「理性」的人來說,理性或許就是他們的感性。

自以為感性的我們,永遠不會明白到完成一道算式的喜悅;我們亦不會明白到一種沒有微笑的快樂。我們游走在鋒利的剃刀邊緣,只會想像著皮膚被割破而血如泉湧的一刻,卻從來沒有意識到圓鈍的泡沫也有著致命的可能。傑克.惠滕透過其抽象藝術,訴說物質與精神上的共同性 —— 我們都只是屬於某一種東西的一部分。

豪瑟沃斯:「傑克.惠滕」展覽

日期:即日至 2021 年 7 月 31 日

時間:11:00 – 19:00

地點:豪瑟沃斯 Hauser & Wirth 香港中環皇后大道中 80 號 H Queen’s 15 – 16 樓

參考文獻

  • 溫錫增(譯)(1982)。「我的哲學的發展」(頁 24)(原作者:Bertrand Russell)。北京:商務印書館。(原作出版年:1959)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於中央聖馬丁藝術與設計學院修畢藝術理論及哲學系研究碩士學位,曾在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及多個香港與台灣藝術展覧展出多媒體(雕塑、插畫、設計及攝影)作品、亦同時獲得相關藝術與設計奬項。以 20 歲之齡在英國哈德斯菲爾德北屋藝廊舉辦首個個人展覽,於 2018 年出版首本個人小說「憂鬱藏紅首部曲:艾塔」及於 2019 年獲 TEDx Royal Central London 邀請進行以存在主義為主題的大型公開演講。近期散文、小說及詩詞作品散見於「立場文化」、「虛詞」及「好集慣」等文學雜誌。Instagram:cyrus_lamprec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