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世中成長:戰爭童年博物館

A+A-
波黑戰爭童年博物館在烏克蘭基輔進行特展。 圖片來源:War Childhood Museum/Facebook

童年理應是無憂無慮,但有些兒童卻被迫在戰火中成長。為記住在戰爭中被遺忘的孩童生活,位於波斯尼亞的戰爭童年博物館(The War Childhood Museum)保存了當地 1990 年代戰時孩童的生活用品,目前更收集世界各地的珍貴藏品,以呈現各地兒童的戰時經歷。

2014 年,Daria Rybalchenko 只有 16 歲,在其家鄉斯塔尼齊亞盧甘西卡(Stanytsia Luhanska),烏克蘭軍隊控制區的士兵與鄰近俄羅斯支援的武裝分子經常駁火。那年夏天,她買了一本俄文版的「基度山恩仇記」。她憶起有一天晚上讀這本書時,砲擊聲吵醒了祖母,當時二人聽到遠處有槍聲,但估計距離夠遠,沒有需要擔心,Rybalchenko 於是繼續閱讀。

多個漫長的夜晚,她都會在地下室躲避砲擊,用太陽能電筒的光線閱讀。她的家不再接通電力,沒有其他娛樂,她就專心浸淫在大仲馬關於正義、復仇和寬恕的故事中。7 年後,Rybalchenko 這本書捐贈給戰爭童年博物館。

機構最初收集來自 1992 年至 1995 年波斯尼亞戰爭期間兒童的用品,現正擴大收藏範圍,以呈現其他兒童的戰時經歷。目前已收集到來自世界各地共 4,000 多件物品,涵蓋戰爭包括近代的阿富汗、伊拉克、敍利亞及厄立特里亞(Eritrea)戰爭,甚至遠至二戰。兒時經歷過戰爭的人捐贈了書籍、玩具、動物公仔、背包、即興遊戲、繪畫及文件。

最近,機構在基輔歷史博物館舉辦了一場客座展覽,展出數百件物品,均是由童年經歷過烏克蘭戰爭的人所捐贈。其中包括母親在兒子遭手榴彈炸斷兩指後送給他的超大泰迪熊,以及女孩逃離烏克蘭東部親俄武裝分子佔領區域時所用的城市火車票。據烏克蘭公共政策部指出,自 2014 年以來,已有超過 13,000 人在衝突中喪生,包括 146 名兒童,另有約 200,000 名兒童因衝突而在國內流離失所。

博物館的建立,源於館長 Jasminko Halilovic 在 2010 年的一個想法。兒時經歷過戰爭的他在 Facebook 上問了一個簡單的問題:「對你來說戰爭童年是甚麼?」 並收到逾千個回覆,他於 2013 年將回覆結集成書 War Childhood。兩年後,該書翻譯成日文,Halilovic 在日本宣傳之旅中,又遇到廣島及長崎的原爆倖存者。他說:「在日本,我遇到了二戰期間還是兒童的 85 歲老人,他們對 90 年代波斯尼亞兒童的經歷身同感受,我領悟到,這種共同經歷,並沒有國界之分。」

他說這種頓悟,再加上想到許多童年記憶都與物品有關,衍生出建立博物館的念頭。博物館於 2017 年 1 月開幕,翌年獲得歐洲委員會博物館獎。除了舉辦展覽外,博物館更為老師及家長舉辦工作坊,集中討論如何在家中及課堂上與孩子討論敏感話題。因在波黑,教育系統支離破碎,許多孩子一則不了解戰爭,一則是他們所學習的,是政治家而非歷史學家編寫的矛盾歷史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