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遠朋友並不可恥

A+A-

有時候,人會默默地與朋友疏遠。曾經友好但卻此情不再,確會令人尷尬,但近日 BBC 新聞就有專文指出,有些友情既然已逝去,也就不必刻意挽留。

疫情下有些人難免疏於聯絡,再想起對方時,又可能覺得沒有聯絡的必要。對曾經相熟的人不聞不問,難免會產生內疚感,但有專家表示,熟人甚至朋友隨著時間過去而被放棄,是自然不過的事。一個人若很想念某位朋友,就會主動聯絡;若視聯絡朋友為義務或像情感勞動,就應視為「可與此人疏遠」的訊號。

美國北伊利諾大學(NIU)輔導學教授 Suzanne Degges-White 說:「當你有一個朋友,在病毒大流行期間沒有聯絡過,而如果你覺得沒有需要聯絡這個人,這個人也沒有聯絡你,那麼,你可以相信自己的直覺。並不是所有友情都注定天長地久,而且那是雙向的。」三藩市作家兼演說家 Shasta Nelson 亦表示:「人的一生中,人際關係有起有伏絕對正常。」她認為要與每個朋友保持關係並不可能,尤其是生活環境發生變化時,例如搬家、換工作、學習,就會認識到更多新朋友,但一個人不可能有足夠時間花在所有朋友和熟人身上。

生活經歷會改變友誼網絡,亦會令我們重整自己優先想與誰人來往。Degges-White 就此提出「朋友風景」(Friendscape),考慮「誰是親近的朋友,我們想和誰在一起,我們想在誰身邊」,用以管理朋友網絡。她更指出:「在生活中,隨著我們經歷某些階段和年齡增長,我們在意的事情也會有所變化。我們會希望與和自己一樣的人在一起。」由於朋友風景在一生中不斷發展,隨著生活各種大小轉變,很自然會疏遠一些人。

如果決定不聯絡某個朋友,但又會感到內疚,Nelson 指這可能不是「真正的內疚,而是一種意識,為承認這段關係不會再繼續而悲傷」。不過,他也指出「關係不是全有或全無」,如果真的很想繼續與某人做朋友,但因為時間太長沒來往而感到尷尬,可嘗試坦白跟對方說:「過去的一年裡,我多次想起你,但很抱歉沒有保持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