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後第一場敗仗:金門戰役

A+A-
市民參觀位於金門的古寧頭戰史館。 圖片來源:An Rong Xu/Getty Images

二戰結束後,共產勢力在東歐和遠東等地急速擴張,其中 1945 年爆發的第二次國共內戰,終令國民黨敗走到台灣。1949 年 10 月 1 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成立,令中國大陸正式納入共產陣營之中。在立國後還不到一個月,中國解放軍就希望武統台灣,最終在金門群島被迎頭痛撃,登岸部隊全軍覆沒,亦造成今天的台海現狀。

金門群島是一處彈丸之地,面積只有 153 平方公里,大約是今天香港的 7 分之 1,1949 年 10 月時人口大概為 4 萬人。第二次國共內戰爆發後,金門一度成為了全球焦點,事關該島與福建第二大城市廈門(1949 年時人口約 20 萬)距離不過兩公里。更重要的是,金門扼守重要的戰略要點,主宰廈門通往台海的主要航道。假如解放軍要在廈門集結軍力,強行登陸台灣的話,就要先佔據金門作為跳板。

胡佛研究所軍事學家余茂春曾發表研究,整理金門戰役的發展。在 1949 年夏天,國民政府在各地潰敗,同年 6 月,渡江戰役結束,華東地區落入共產黨手中。當時國民政府已確立退守台灣的方針,加快把珍貴財產以及軍政要員撤走。蔣介石了解金門的戰略重要性,因此不計任何代價都要死守,然而當地缺乏砲台等防禦工事,國民政府動用了大量軍民修築。最終戰役展開前,金門西北部就佈置了 7,000 多枚地雷,200 多座地堡,還有大量路障。

國民政府本來已派駐第 22 兵團共兩萬士兵戍守金門,後來又增派原來在潮汕地區的第 12 兵團到當地,令駐軍人數增至約 4 萬人;此外,國民政府又調配了 21 輛美製 M5A1 輕型坦克,這些坦克後來發揮關鍵作用。另一邊廂,解放軍一直勢如破竹,10 月 1 日新中國成立後,更加快統一步伐,殲滅各處國軍,兩個星期後就發動了廈門戰役,短短兩日之間成功登陸廈門島,島上 3 萬國軍輕易被擊潰。解放軍亦自然把目光放在金門。

10 月 25 日,金門戰役爆發,但與廈門戰役不同,解放軍意外慘敗。余茂春分析指,負責當地戰線的解放軍第 10 兵團,犯了多個戰略失誤。解放軍把戰略重心放在廈門,低估了金門重要性,較精銳的第 29 和第 31 軍都投入到前者,而僅派規模較細的第 28 軍往後者。第 10 兵團司令葉飛在戰前與蕭鋒:「看來大陸再也不會有甚麼大仗打了,你們 28 軍就掃個尾吧。」然而當第 28 軍登陸到金門古寧頭灘時,就發現敵軍人數倍超於自己。

其中一個戰略誤算是缺乏運兵船。余茂春指,解放軍本來打算同時進攻廈門和金門,然而卻準備不了足夠運兵船,他們希望徵召漁船,但對於漁民來說,船是他們最重要的財產,解放軍來到前他們已悄悄收起船隻;有些親國民黨的漁民就在逃難之前把船具先破壞。於是,解放軍只好先攻廈門,再取金門。在廈門戰役中,解放軍雖然大捷,但就意外地折損更多運兵船。到金門戰役時,留給第 28 軍的只有不足 300 艘小漁船,很多甚至沒有摩打。

前美國和平工作團講師 Sebastien Roblin 則指出,解放軍在凌晨滿潮時出征,到達金門時遇上退潮,令不少船隻擱淺沙洲,士兵們要游 650 碼到岸邊。巧合地,國軍第 66 號輕型坦克前一天因為故障,在嚨口海灘拋錨,另外兩架坦克留在現場幫忙清理。這時他們遇上登陸的第 244 團解放軍,立即開火迎擊,其餘數架坦克很快趕到現場,而很多解放軍的武器浸水壞掉,難以反擊,死亡慘重。後來,解放軍第 251 團第 253 團也成功登陸,但缺乏後援,加上國軍海軍趕及助戰,最終 9,086 名解放軍將士全軍覆沒。

金門戰役可說是國共內戰的轉捩點,無法攻下台灣,阻止共產勢力對第一島鏈的擴張。後來 1950 年韓戰爆發,美國第七艦隊進入台海範圍,即使曾發生砲戰,但中國最終停止對台灣和金門的登陸戰,台海現狀一直維持到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