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韓學生為何不再學主流外語?

A+A-
南韓高中生正進行大學修學能力試驗。 圖片來源:Chung Sung-Jun/Getty Images

數十年來,南韓學生基於政治和經濟等因素,都傾向在英文以外,學習德文、日文或普通話作為第三種語言,但據「德國之聲」(DW)報道,這些「大路」選擇似乎已經過時。有學生轉而學習非傳統科目,例如阿拉伯語、電腦程式語言或編碼,為的是更輕易入讀名牌大學。

首爾祥明大學全球創意合作中心教授宋永彩(송영채,音譯)讀高中時曾學習德文,當時他必須通過語言考試才能進入大學。那個年代,南韓大多數高中生會在學習英語外,另外再修讀德語、法語或日語。宋指:「在 1980 年代,幾乎每個人都選擇學習另一種語言,因為我們感覺到未來在國外機會更多。每個人都希望能夠作溝通、商務交流或旅行,甚或只是與來自其他地方的人交談。」

德國在二戰後到 70 年代為止,一直為韓國提供經濟援助。宋解釋學習德語是「有種感激之情,以及對該國有興趣…… 不久後,德國公司開始進入南韓,因工作場所良好而穩定,很快贏得美譽。許多人想學習德文,並去德國學習工程及製造等課程,這些職業當時被認為最有前景。」根據首爾市教育局數據,截至 1999 年,首爾有 1,200 名德語教師。數字在 2000 年下降到只剩 23 人,今天首都內已沒有一間公立高中會傭用全職德語教師。

到 1980 年代,隨著日本經濟蓬勃發展,其軟實力又開始全球傳播,南韓人亦轉向在學校學習日文。及後 10 年間,中國崛起,南韓人到訪中國及經商變得更加容易,學習普通話之風漸盛。目前,首爾大部分學校仍保留中文及日文課程,近 81% 教學校授日文,77% 教授中文。然而,鄰近地區語言也不再如以往流行,宋指因普通話聲調複雜、難學,現時已較失色。

如今,學生正轉向阿拉伯語等「小眾」語言,以提高他們入讀國內一流大學的機會。宋說:「我兒子 10 幾歲時開始學習阿拉伯語,因為他想上首爾大學(SNU)。為考進去,學生必須參加第二外語考試,所以在英語之外選擇了阿拉伯語。阿拉伯語並非容易學習,但因較少人修讀,而考試會基於其他考生的表現去評分,所以較容易獲得好成績。」最終其子亦如願成功考入心儀大學。

在選擇小眾語言以外,首爾女子大學教育學助理教授 David Tizzard 表示,數百萬南韓年輕人選擇了電腦程式、編碼、編輯及軟件開發,「籍此更理解他們最重要的社交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