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里:香港人都怎麼認識台灣?

A+A-
台灣鄉土劇的誇張情節,通常會被網民擷取並放在網絡上恥笑;圖為「夜市人生」劇照。

仔細一想,雖然小時候沒踏足過台灣,卻對這地方毫不陌生。

20 多年前,網絡還沒流行,每個香港人最大的娛樂就是回家看電視。但香港電視台的壟斷情況非常嚴重,能看的幾乎只有一家,而且播的節目大多都與本地相關,能透過電視了解其他國家的機會微乎其微。

幸運地,我出生於網絡興起的年代。那時每天放學回家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開電腦、點進網絡遊戲內,與來自世界各地的玩家們一同角色扮演、闖關冒險。台灣跟香港因為語系相近,許多遊戲都把港台的伺服器混在一起,我亦因此認識了不少台灣的網友們。

記得我對台灣人的第一個印象,就是熱情、開朗。不知為何,無論我玩「魔力寶貝」這種冒險遊戲、還是「爆爆王」這種回合制對戰遊戲也好,都會遇到一票帶我升等、送我裝備或是幫我轉職的台灣人(利益申報:我都用男性角色)。當然,那時大家還是小屁孩,看見對方是外籍人就開罵互嗆的情景也不少,但更多的是彼此變成好朋友,每天上線一起聊天打屁,也從對方身上學會了不少當地的文化。

因此,網遊可說是我接觸台灣文化的開端。

在網絡興起後,許多遊戲都把港台的伺服器混在一起,玩家可以跨越地域界限進行線上聊天;圖為「爆爆王」遊戲截圖。 圖片來源:Dryland Shih/YouTube

過不到幾年,YouTube 平台冒起後,接觸外地文化的機會更是源源不絕。說來慚愧,我從 YouTube 上學到的台灣文化,都不是來自於旅遊、文化教學、綜藝節目之類的正經頻道,而是台灣鄉土劇的短片。

據說台灣的鄉土劇常有誇張、不合理的情節,每次台灣人看見後都會擷取下來放在 YouTube 上恥笑,從而爆紅。記得有一陣子,網絡四處都充斥著男主角被貨車撞飛的「麥可」梗、一位大叔會在生氣時把橘子捏爆的「恰恰」梗,或是大媽受傷送院後紗布被包在頭髮上的「頭髮骨折」梗。每段影片都很無厘頭,有不少台灣網友更二創出 Remix 版、倒轉版或是多啦 A 夢版之類的,讓人笑到快要哭出來。

這種素材卻因為歡樂搞笑、看了非常放鬆,反而引起了大家看台灣劇集的興趣。從那時開始,我也開始會跟哥哥一起看台灣的綜藝節目、劇集等等,發現台灣人只要認真起來,節目品質都相當不錯。記得有一陣子上學時,大家聊台灣節目比香港節目還要多,更有不少同學急不及待趕回家看「海派甜心」大結局,可以說是集體台劇中毒了。

回想起來,台灣文化佔著我童年一個重要的位置。也因為這樣,我 18 歲那年第一次出國就選擇了去台灣,在 24 歲更移居到這裡,直至今天。

住這麼久了,當年在腦海中對台灣的印象已經逐漸模糊。也知道實際上的台灣,與在網絡上認識的台灣多少都有不一樣的地方。但唯一記得最清楚、也跟當年印象不變的,就是台灣人真的很熱情、開朗吧。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一名移居到台灣生活逾3年的90後女生,筆名茶里,著有繪本《我住在台灣了!》、《一個人住在台灣!》。 從初搬來時的糊塗迷惘、不知所措,到現在能住台灣養活自己,一路就這樣跌跌撞撞找出自己生存的方式。希望能透過這專欄,向大家分享住在台灣的日常生活大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