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全球在躺平的一年?

A+A-
圖片來源:路透社

今年,中國其中一個關鍵詞當數「躺平」,年輕人決定「不買房、不買車、不談戀愛、不結婚、不生娃、低水平消費」,「維持最低生存標準,拒絕成為中國資本家賺錢的機器和被中國資本家剝削的奴隸」。而這個現象已經不單單在中國出現,多個發達經濟體都在 2021 年出現大辭職潮,人們都在反思如何在工作和生活之間取得平衡。

在 3 月份,微軟訪問了全球 31 個國家共 3 萬多人,當中大約 40% 受訪者表示考慮在今年內辭職或轉工。這個現象能夠具體反映在美國的經濟數字,由 4 月到 9 月,當地有超過 2,400 萬人離職,很多人更加是離開整個勞動市場。YPulse 在 11 月發表了一份就業市場研究,訪問了 1,300 名西歐的 Y 世代人士,當中 20% 受訪者表示在過去一年曾經辭工。今年 7 月,英國的職位空缺數字突破了 100 萬,屬歷史新高。同時,超過 3 分 1 的德國企業也表示缺人

「彭博社」的專題文章就指出,疫情是其中一個因素,令很多人感到疲憊,並飽受精神困擾。可是文章同時分析指,這場離職潮其實同樣暴露了多個發達經濟體的老問題:人工升幅緩慢,工作變得不穩定,樓價和學費持續上升,年輕人難以建立財政穩定的生活。除了經濟結構因素外,該評論亦講到美國和西歐曾經在 1960 年代出現過一股反主流文化,人們追尋低壓生活,更著眼於個人發展和福祉;現在的離職潮就像復興了當時的文化現象。

文章也講到,這種大辭職風潮,還是集中於 40 歲以下的 Y 世代和 Z 世代工人。他們普遍較遲結婚、買房子和生小孩,很多人更不會做上述任何一件事。他們的工作態度經常被老一輩人批評為懶惰和奢侈。可是,評論認為無論是大辭職還是躺平,這場現象其實可以叩問更深層次的問題,例如個體和國家是否要無止境地追求財富。過去一年,很多人在面對生離死別後,學會以不同眼光看待事物,覺得人生不應只為薪水,而是滿足感。

早在疫情爆發前,美國年輕人就要面對學債及經濟不景氣的夾擊。在不同打擊之下,Y 世代美國人累積到的財富,很可能史上首次不及上一輩。「彭博社」受訪者 Ben Anderson 今年 29 歲,大學成績很好,及後在大城市找到工作機會,並做了七年全職工作,現聘於華盛頓的聯邦政府。儘管如此,他依然買不起房子,又要和家人相隔兩地。多年來,他面對沉重的生活壓力,不時質問自己工作的意義。當疫情爆發後,見到同事受感染卻沒有得到支援,便毅然辭工到洛杉磯拍電視和廣告節目。

另一位受訪者 Milena Kula,今年 26 歲,原本替柏林一間非牟利組織做政治工作,但合約在今年 4 月屆滿。她形容自己在解約後感到鬆一口氣。她不喜歡寫字樓工作,每個工作天最享受的時光,是踏單車上班的 45 分鐘。她現時居住在布蘭登堡的鄉郊地區,正計劃成立一個共享空間(communal space),吸引一班志同道合的人,齊齊以環保方式共居。她不希望完全脫離社會,而是希望協助建構一個大家都嚮往的願景。

日本早在 90 年代就有「飛特族」一詞,形容拒絕守舊辦公室文化、嘗試以全職以外方式維持生計的人。到 2010 年代,又有所謂的「悟世代」,形容一班放棄追求物質欲望的年輕人。22 歲的受訪者 Kairu Taira 在神戶一所消費品公司打工,閒時經營一個「悟世代」網上專欄。他雖然不是「飛特族」,但就視自己為極簡主義者,衣櫥裡長期只擺放四件 T 恤及四件長袖衣。他指有人批評「悟世代」對國民經濟沒有貢獻,但他認為他們一代只是看穿了生活中甚麼才是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