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無公民參與抗疫決策,削弱社區復原韌力

A+A-
上月有美國示威者反對政府的防疫指令。 圖片來源:Yasin Ozturk/Anadolu Agency via Getty Images

加拿大舍布魯克大學(Université de Sherbrooke)健康科學及政治學者,對加拿大抗疫政策進行研究,發現政策制定過程排除公民參與、邊緣化拒打針小眾,結果不但會削弱政府公信力和社群互信,也會削弱社區復原韌力,長遠令社會無力對付下一波集體危機。

社區韌力(Resilience)是社區經歷危機後繼續存活、運作、發展和繁榮的基礎,提升凝聚力和合作能力,為居民充權及提高社區參與,顧及地方特色與問題,同樣有助於增強社區韌力。反其道而行,將可導致社區有腐蝕危機(Corrosive),意味著社區撕裂、兩極分化,對居民構成焦慮和抑鬱的心理影響。

舍布魯克大學醫療及健康科學副教授 Mélissa Généreux 與 Mathieu Roy,以及應用政治學院副教授 Gabriel Blouin-Genest 組成的跨學科團隊,以問卷評估及比對 2020 年 2 月起不同抗疫政策的影響。結果發現,各國為提高疫苗接種比率,不時運用「大多數壓倒小數」策略,令社會產生諸多負面情緒,社會對衛生部門與政府的信任程度亦大幅下降。

文章舉例,各國常用不同論調和措施削弱不打針公民的權利,諸如宣傳「不接種人士,虧欠已打針的公民」論調,或對未接種人士實行嚴格限制措施,或把猶豫是否接種的公民,一概抨擊為反科學與陰謀論者。事實上,研究數據反映,有 3 分 1 未接種受訪者背後的決定,都是建基其他隱憂。

社區共同分擔決策責任

在 2021 年 10 月 1 日至 17 日期間,研究人員又在網上訪問 10,368 位魁北克省成人,以及 1,001 位其他省份加拿大人。數據顯示,加拿大近半人口有抗疫疲勞(Pandemic fatigue),雖然這是面對長期逆境的正常和可預期反應,但一旦情況惡化,將會削弱社區應付危機的能力,未來災難降臨時,將無法及時反應。抗疫疲勞可轉化成焦慮、抑鬱和輕生念頭,調查中分別有 21.9%、25.6% 和 9.4% 受訪者出現上述心理狀況。

因應加拿大的政治現況,研究團隊認為,政府不宜再以緊急法令獨斷抗疫政策,有迫切需要重建安全的公共空間,讓反對黨、公民組織、社區領袖及居民掌握足夠資訊,包括實時和原始的疫情數據,容許公民社會監察和批判政府政策,通過參與決定提高社區韌力,使公共衛生政策回歸「公共」。

公民參與方式可以非常多樣化,報告未有建議具體政策,但其數據卻表明,決策過程不讓公民與社區分擔責任,必定是錯誤的政策方向。世衛組織(WHO)亦都建議,政府應當讓公民和社區在日常生活中重拾自主權,讓他們意識到,即使不同意政府方針,仍然可被視作合法公民。

世衛報告又指,抗疫政策應當建基 5 大原則,分別是透明、貫徹、可預測、公平和協調。與此對應,今次研究同樣表明,合理而十分貫徹(Coherence)的防疫措施,能夠降低居民焦慮和抑鬱情緒達 3 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