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藥暗黑史:東德稱霸冬奧的黑幕

A+A-
1984 年薩拉熱窩冬奧速度溜冰女子 1000 米項目,東德選手 Karin Enke(中)與 Andrea Schöne(左)包辦金牌和銀牌,右邊為奪得銅牌的蘇聯選手 Natalja Petrusjowa。 圖片來源:Martin Athenstädt/picture alliance via Getty Images

東德曾經是冷戰時代的體育大國,1984 年位列冬奧獎牌榜榜首,多次夏季奧運成績都僅次蘇聯。不過東德倒台後,多名前教練、醫生、吹哨者及解密檔案同樣證實,東德曾經對運動員大規模使用禁藥,以宣示社會主義舉國體制的優越,多數選手對此不知情,卻因此患上各種後遺。

據體育資訊網 Global Sport Matters 整理資料,東德自 1960 年代已開始對運動員使用禁藥,1974 年開始秘密啟動「國家計劃 14.25」(State Plan 14.25),大規模用藥以改善奧運選手表現,部分選手正值青春期。計劃由東德體育部長 Manfred Ewald 授權,他年輕時是希特拉青年團成員,具體計劃則由國家運動醫學主任 Manfred Hoeppner 與東德科學家執行。

至今仍然存在的前東德國營藥廠 Jenapharm,當時負責生產藍色藥丸 Oral-Turinabol,是一款東德官方稱為「補充劑」的同化雄性激素類固醇(Anabolic-Androgenic Steroids,AAS),每年向 2,000 名東德運動員處方約 200 萬劑。運動員通常對國家處方禁藥不知情,一般誤以為自己服用「維他命」,最終累計超過 1 萬名運動員曾經服藥。

結果只有 1,700 萬人口的東德,在禁藥計劃後囊括多個獎牌。1968 年墨西哥奧運,東德只奪得 9 面金牌,獎牌榜排名第 5,但 1976 年滿地可奧運開始,東德便穩守奧運獎牌榜第 2 位,僅次蘇聯,1980 年金牌數目更衝上 47 面。東德在冬奧表現同樣突出,4 屆冬奧獎牌榜排名第 2,1984 年薩拉熱窩冬奧更首度稱霸榜首。

1984 年薩拉熱窩冬奧開幕,東德國家隊運動員步入會場。 圖片來源:Schlage/ullstein bild via Getty Images

東德禁藥計劃得以成功,背後還有醫生功勞,他們負責瞞過國際奧委會的檢測機制,譬如為選手處方表睾酮(Epitestosterone),以控制他們尿液中的荷爾蒙水平,不會超出奧委會標準。計劃最終相當順利,直到 1977 年歐洲國際賽事中,才首次有東德運動員被揭發服用禁藥,當事人為 20 歲東德鉛球選手 Ilona Slupianek。

在整個東德國家隊中,女運動員被「落藥」情況最嚴重,背後涉及對成本效益計算,因為男性運動員較難突圍而出,女性運動員競爭相對較小,較能保證用藥後奪牌。體育記者 Mark Johnson 在研究禁藥論著 Spitting in the Soup: Inside the Dirty Game of Doping in Sports 指出:「東德研究人員心知肚明,多達 3 分 1 女性運動員因大量服用同化類固醇而出現婦科問題。」

在東西德統一後,柏林曾於 1998 至 2000 年召開禁藥問題聆訊,揭露前東德女運動員大量服用禁藥,相繼有肝炎、心臟病、肝腫瘤和肝癌的後遺症狀;當中有注射或攝取合成睾酮(Synthetic testosterone)的女選手,普遍出現聲音低沉、長出過量腿毛和陰毛,以及陰蒂增大的問題。部分選手誕下的嬰孩有畸形足或其他缺陷。

如此東德遺害依然持續,有前選手成立維權組織 Help for Victims of Doping,至今仍然為前運動員爭取賠償。身為前東德短跑選手的主席 Ines Giepel 曾經坦言,很多會員都有嚴重後遺,但大多以曾經服用禁藥為恥,羞於公開申訴。2016 年德國政府就一度提供每人 10,500 歐元援助,嘗試補償東德運動員的身心創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