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西洋島國冰島,鄰近北冰洋,是全球十大最寒冷的國度之一,冬季平均溫度低於零下,北部的話,零下十度也並非罕見。彭博社就有專題報道,向讀者介紹冰島首都雷克雅未克別樹一格的鐵皮屋,如何保護國民渡過漫長的寒冬。
走進雷克雅未克的大街,人們會發現街道兩旁都是一排排像木製茅屋般的小房子,不同之處在於,除了屋頂之外,它們從頭到腳都以一款鋼浪板(corrugated sheet metal)覆蓋。這種鐵板通常只限工業用,有時候也會用作興建倉庫和穀倉,在冰島以外極少用於民居。這些設計特別的鐵皮屋,又稱為「冰島鐵甲」(Icelandic ironclads),居民會為鋼浪板塗上七彩繽粉的顏色,令雷克雅未克的地景顯得分外特別。
這些鐵皮屋主要在 1880 年到 1925 年間發展。雖然冰島在 1,200 年前就有人開始定居,但不同其他歐洲國家,那些在 19 世紀末之前搭建的房屋幾乎都已消失。從前,大部分冰島人都住在一款維京式草屋(turf house),先建構好木框架,然後用泥和草皮支撐和覆蓋。他們活在潮濕、幽暗和寒冷之中,依靠廚房灶台發熱,而且草泥製的外牆要定期維修,保持穩固,也防止水分流失。有當地人向「彭博社」表示,住在草屋的感覺有點像住在地洞般。
到 19 世紀,這一類草屋會與貧窮扯上聯繫,比較富裕的冰島人會住在木屋。可是,冰島本土沒有可用的木材,人們要從其他北歐國家入口整套組件,然後就地組裝。不過,冰島嚴峻的氣候環境依然是一大敵人。當地經常吹強風,下雨時雨點會橫飛,會直接滲蝕房屋的木製結構,使其容易腐爛;有時候冰島人會塗上一層焦油(同樣是進口貨),但始終不夠耐用。直到他們和英國人經商時,發現新的鐵料,一下子改變了冰島人的居住模式。
冶煉廠製作鋼浪板時,會加入鋅,因此可以抵抗強風和雨水鏽蝕。冰島人認為此乃上佳的建屋材料;當年的冰島人會出口羊隻,以換取鋼浪板,所建屋子通常樓高兩層,另外有一層英式地庫。樓房矮的好處是可以讓陽光照射街道,對於要渡過漫長寒冬的冰島人尤其重要。可行的話,鐵皮屋主人會加設一個南向的後庭,以截取陽光。舊式鐵皮屋還會加建北向(通常比較陰暗)的露台,作為天然雪櫃。這些屋的樓底一般比較低,方便室內保溫。
有居住在現代石屎房屋的當地居民表示,鐵皮屋比現代樓房舒適,擋風之餘,又不是完全密封,可以讓空氣流通。相反,新式房屋由於會在冬天時緊閉窗戶,內部通常都十分潮濕。「冰島鐵甲」就這樣一直流行至今天。「彭博社」的專題報道形容,「冰島鐵甲」的誕生,是全球化的體現,也反映冰島擁抱新技術的同時,又不會放棄國家獨有的魅力以及對生活的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