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流行下太緊張,可能是疾病焦慮?

A+A-
圖片來源:路透社

天氣寒冷,打噴嚏不足為奇。不過疫情之下,幾個噴嚏、幾聲咳嗽,或者會懷疑自己是否「中招」。關注個人健康乃人之常情,但過度擔心患上嚴重未確診疾病的人,就可能有疾病焦慮症(Illness Anxiety Disorder)。科學作家 David Robson 在英國廣播公司(BBC)撰文指,疫情期間,部分人的疾病焦慮可能變得更嚴重。

倫敦帝國學院高級臨床研究員、「應對健康焦慮」(Tackling Health Anxiety)一書作者 Helen Tyrer 表示,一個人出現疾病焦慮,通常由非常具體的原因觸發,「可能是家中有人生病,或者聽聞有同齡人死於某病」。也有患者可能會一直過度擔心往日或目前的疾病,如癌症、心臟病等復發或惡化。Helen 的丈夫、同樣研究疾病焦慮的倫敦帝國學院社區精神病學教授 Peter Tyrer 則稱:「我懷疑,大流行期間人們的健康焦慮大為增加,主要是他們有更多時間來反覆深思自己的症狀。」

Robson 指,人們等待檢測結果時,對染疫的恐懼可能最為嚴重。 圖片來源:Matt Cardy/Getty Images

Helen 進一步闡述,受疾病焦慮折磨者會強迫自己檢查症狀,天天花數小時在網上研究潛在疾病,「每時每刻都在檢查自己是否患上那種病,情況與大多數人擔憂健康時完全不同」。這樣做似乎頂多是浪費時間,但加拿大渥太華大學臨床心理學家 Sophie Lebel 強調:「持久、重複的想法,會令人很痛苦。」此外,持續憂慮患上疾病,又會導致更多人前往醫療機構就診。一項針對丹麥患者的研究發現,有嚴重疾病焦慮的人,五年內使用醫療保健服務的頻率,比疾病焦慮程度低的人多 41% 至 78%。

為不合理的憂慮而頻頻使用醫療服務,代價是社會整體醫療開支。而部分焦慮者即使不斷來往醫療機構也不會安心,Helen 指他們或會堅持醫療機構的分析有問題,「患者可能認為過早測試影響了結果,或者實驗室弄錯了結果」。大流行中,Robson 表示假如有人對疫情高度焦慮,即使側流抗原測試(LFT)或聚合酶連鎖反應(PCR)核酸檢測結果呈陰性,仍有可能懷疑自己已受感染。

對某些疾病或症狀的焦慮,有可能成為自我實現的預言,導致症狀出現,例如白衣高血壓(White coat hypertension)現象下,看醫生的壓力令人血壓往往高於在家測量。Robson 以疫情為例,個人想法會影響注意力及感官,若有人懷疑自己受感染,可能會特別在意喉嚨發癢、胸口疼痛或呼吸困難;想得愈多,情況只會愈差。一旦身邊有人確診,上述情況尤其可能發生,縱有陰性檢測結果亦不足以減輕恐懼。

儘管目前尚無疫情期間的疾病焦慮統計數據,但無論任何時候,疾病焦慮症都值得重視。若不及時治療,慢性疾病焦慮也會損害身心健康。一項為期 12 年、7,000 名挪威人參與的研究反映,較嚴重的疾病焦慮患者,患上冠心病的風險增加 7 成。Peter 補充,疾病焦慮對本身患有心臟病的人,會造成尤其嚴重的後果。「如果出現心臟問題後過度擔心,可能會比不去擔心問題更早逝世。」

Peter 與 Helen Tyrer 認為,解決疾病焦慮的一大挑戰,在於讓患者明白自己的焦慮已成為問題,不再是理性的風險感知評估。在認知行為治療(CBT)中,治療師會與患者一同檢視觸發疾病憂慮的因素,並就腦海中浮現的想法提出疑問,好使他們更客觀地看待自己的情況、以正確的態度看待風險,再因應個別情況調整不同治療方案。二人在他們有份參與的另一項研究指出,444 名受驗者中,接受為個人而設的認知行為治療後,3 個月內即顯著減低疾病焦慮,且 5 年後仍能受益。

疫情資訊太多,加上確診人數增加,有時更令人反應不及,甚至終日惶恐不安,擔心已成為下一個感染者。不過,超出合理範圍的擔心於事無補,若有任何疾病焦慮問題,不妨尋求相關專業人士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