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畫面氾濫,該如何安撫及教育孩子?

A+A-

互聯網不只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亦令地球另一邊的戰況充斥你我的社交媒體。不少專家提醒,俄羅斯攻打烏克蘭至今,幼童有可能已從 Facebook 及 Instagram 等平台,看到炮轟城市、平民逃難或士兵傷亡等殘酷影像。作為家長,應該如何安撫及教育子女,讓他們理解當前事態?

在美國北卡羅萊納州,Jennifer Cannon 上週就被 10 歲兒子 Lane 問道:「媽媽,烏克蘭做了甚麼令俄羅斯要這樣對他們?」因他從 TikTok 看到一些影片,包括烏國的病重嬰孩在地牢裹著毛毯,以及空襲警報下大廈的瓦礫搖搖欲墜等畫面。即使 Cannon 擔任社工多年,也沒把握應對。「我說他們沒對俄羅斯做甚麼,但亦試圖解釋,普京或者可能不這樣認為,而俄國不像我們國家那樣行事。」只是兒子仍未釋懷。

「Lane 看來不明白俄人怎能同意此事,我試著讓他明白並非所有國家的情況都跟我們一樣。媒體被控制,當地人或不知真相,還有對政府的畏懼、無法抗議,都與我們很不一樣。」Cannon 認為:「對我們的孩子來說,戰爭不再抽象或遙遠。我盡全力向兒女解釋,若以為這種事只會發生在其他地方,永不會出現於此地,並不正確。」但隨著俄烏戰事持續,其他家長又該怎樣處理子女的不安、憂慮和疑問?

養兒教育家 Laura Linn Knight 認為:「我們毋須讓孩子遠離當前時事。這些都是重要話題,但家長要核查事實及尋找可靠資訊。」她提醒:「孩子想有屏幕的自主權,家長卻認為需要監管及設限,這令很多家庭產生日常衝突。」Knight 建議,家長可以陪伴子女瀏覽他們的社交媒體,並提出「好奇問題」來展開對話。「起初可以問廣泛一點,譬如『今天在學校聽到甚麼』,或是『你在社交媒體看到甚麼』。」她強調:

很多時候,家長覺得談過就行。但較為年長的孩子為了活躍於社交媒體、去看那些影像、敢於瀏覽那些內容,可能不會告訴你所有感想,所以重要的是再次走進對方的心房。

神經心理學家 Sanam Hafeez 則建議:「讓子女展示在網上或社交媒體看後覺得可怕的影像,問他們是甚麼因素令他們害怕,以及最初為何會被這些影像吸引。」家長可以示範如何在社交平台隱藏感到冒犯或不安的內容,讓孩子少受刺激。她亦認為,家長應向子女談及假資訊問題。「舉些或會在學校發生的例子,說明關於學生、老師或校隊的『假新聞』是如何傳播。」父母還該了解,孩子多從哪些渠道接收資訊。

兩位專家均重申,處理子女使用社交媒體的習慣,不該採取「一刀切」方式。Hafeez 表示:「身為家長,你必須考慮甚麼內容合符你的核心價值觀,令你安心讓子女看到,又有甚麼內容會刺激孩子的情緒。」Knight 相信:「這讓父母們有機會重新審視家庭的價值觀 —— 當世界發生如此的大事,我們如何創造有意義的改變?我們可在家庭裡做些甚麼,藉此提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