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仔:俄烏戰爭的前世今生(二)—— 北約的初衷和角色轉變

A+A-
波蘭有民眾手持烏克蘭國旗及海報參與示威,要求北約關閉烏克蘭領空。 圖片來源:路透社

上回介紹了國際關係兩大學派 —— 現實主義和自由主義。今天我們就從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本身,看看這兩派的爭持如何導致今天的戰爭。

美國重返亞洲的戰略轉移

1949 年創立北約,本來是美國和歐洲為了防範蘇聯的共同防禦體系,公約第 5 條規定,一旦確認成員國受到攻擊,其他成員國將作出即時反應。因此本質上是蘇聯或俄羅斯的敵人。

但隨著蘇聯解體,可以說已完成它的歷史任務,因此西歐各國在 90 年代逐漸減少軍費開支。歐盟整體國防開支由 1990 年佔 GDP 約 2.5%,一直跌到 2015 年的 1.3% 左右,近年在美國杜林普政府不斷敦促下,才回升至 1.6% 的水平。這反映背後一個重要信息:歐洲不再是美國戰略頭等利益。

美國自立國以來都與歐洲唇齒相依,從立國初期需要防範歐洲列強干預中南美洲,到第一、二次世界大戰參戰援助英法,再到冷戰時領導北約抵抗蘇聯,美歐彷如命運共同體。

然而,由於美國在二戰後成為全球霸權,中東和亞洲事務已逐漸影響甚至主導其外交方針。在 2001 年的 911 襲擊後,布殊的反恐戰爭把焦點放在伊朗和伊拉克,是第一次轉移戰略。而自中國崛起後,奧巴馬宣佈重返亞洲(Pivot to Asia),第二次轉移戰略到中國身上。

換句話說,歐洲的重要性已經排在亞洲和中東後面,杜林普雖然在很多政策上都跟民主黨不同,但著力對付中國的戰略目標卻沒變,透過制裁和貿易戰更加速雙方對立。

至於歐洲,美國希望她能肩負自身國防事務,2020 年杜林普宣佈從德國撤出萬多名士兵,又多次批評德國拖欠北約龐大軍費。撇除他口不擇言,他的舉措其實獲美國外交界不少人認同。

既然歐洲事務不是美國外交首務,那位處邊陲的烏克蘭就更不是其考慮之列。這也解釋了美國為何遲遲不肯在俄烏戰爭中公然軍事援助烏克蘭,又在波蘭提供戰機時畏首畏尾。擔心普京軍事升級固然是原因之一,但更重要是烏克蘭原本不屬美國國家利益考量之中。故此,那些口口聲聲指責美國幕後炮製這次戰爭的人,實在引人發笑。

自由主義者的錯誤應許

不過問題來了,既然美國核心利益不在歐洲,為何北約還在不斷「東擴」呢?首先正名,北約共有 5 次擴張,但只有 1999 年和 2004 年兩次才算東擴,先後加入了波蘭、捷克、匈牙利三國;以及波羅的海三國、斯洛伐克、羅馬尼亞、保加利亞、斯洛維尼亞七國。之後在 2009 年加入克羅地亞和阿爾巴尼亞;2017 年加入黑山;2020 年加入北馬其頓,其實都是南擴。

從加盟的國家可以看出,她們大部分都是前蘇聯加盟共和國或南斯拉夫分裂出來的國家。出於歷史原因,這些國家都受過蘇聯老大哥的欺凌,見過鬼怕黑,於是紛紛倒向西方陣營尋求安全保障。

從美國現實主義者看來,容納這些國家而破壞與俄國關係是不明智的,美國應該專注對付中國。這當然揭示了現實主義的盲點,忽視了弱小國家的主權安全考慮和當地人民的訴求,但自由主義者主導的北約擴張,卻沒有切實履行對這些小國的承諾。

美國的自由主義外交政策聲言要重返亞洲,但歐洲卻沒有增加軍費填補國防空白。而在前德國總理默克爾領導下,歐洲於過去十多年都以經貿優先,根本沒有做好保護小國的準備。德國的能源政策甚至跟國防利益背道而馳,放棄核電而建造北溪二號天然氣管道,太阿倒持,好聽一點是希望透過經濟互相依存而期望俄國改革,難聽一點就是出賣烏克蘭換取經濟利益。

終於,這一系列不協調的政策導致普京認為有機可乘,引發這次戰爭。

北約由冷戰時一個兵精糧足的軍事組織淪落到口惠而實不至的紙老虎,正正是這次俄烏戰爭的根本原因。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跨國企業會計師,每日研判國際關係局勢,分析政經。熱愛中外歷史文化,偶弄文墨,深感人生憂患識字始。

https://www.facebook.com/kimwarro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