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教皇到梵蒂岡囚徒:教宗國的沒落史

A+A-
意大利王國攻佔教宗國聖若望門。 圖片來源:Illustrated London News/Hulton Archive/Getty Images

現時,全球大約有 13.4 億羅馬天主教徒,教宗方濟各亦時常被喻為世上最有影響力的人之一。可是,梵蒂岡近年飽受貪污和性侵醜聞困擾,而且被批評在社會公義議題上軟弱無能,面對獨裁政權,即使教民活於水深火熱,卻默不作聲。

羅馬教廷的衰亡史,其中重要一頁發生在 19 世紀末 20 世紀初,意大利王國入侵羅馬,教宗國基本上失去所有領土,教宗拒不降服,自稱「梵蒂岡囚徒」抗議。

19 世紀初,拿破崙戰爭失敗後,原本被佔領的意大利再次四分五裂。與此同時,意大利的民族主義浪潮興起,民族統一運動席捲當地。1820 年到 1859 年期間,意大利經歷過三次大革命以及兩場獨立戰爭。1859 年的第二次獨立戰爭中,主導統一運動的撒丁王國與法國聯手,擊敗奧地利帝國,奪取倫巴底。1861 年撒丁王國吞併兩西西里王國,即今天西西里島和南意大利大部分地區,並宣佈意大利王國成立。1866 年,意大利乘著普奧戰爭,從奧地利手上奪得威尼托地區。

教宗庇護九世肖像。 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那個時候,意大利只剩下由教宗國所控制的羅馬地區,亦是其希望定都的地方。法國是當時歐洲最強大的天主教國家,有派遣軍隊長期駐守羅馬保護教廷。在法國幫助下,教宗國在 1867 年門塔納戰役擊退意大利志願軍,可到 1870 年普法戰爭爆發,法國撤回駐軍,後來更加在戰場中慘敗而瓦解。羅馬市內遊行不絕,要求意大利統一羅馬。當時意大利國王發信教宗庇護九世,聲稱可以派駐軍隊保護教宗安全,被堅決回絕。

1870 年 9 月,意大利軍隊最終攻入羅馬城,經羅馬人民公投表決,正式完成統一大業,同時標誌著歐洲神權時代結束。當時,意大利軍隊沒有傷害教宗,反而建議預留台伯河西岸的「利奧城」作為教宗國的領地。不過,時任教宗庇護九世同樣拒絕建議,認為這樣變相認可意大利的侵略行為。他宣稱自己是已經失去世俗權力的「梵蒂岡之囚」,在此之後,這個稱號傳了五代的教宗,歷時 59 年,直到庇護十一世為止。

在「梵蒂岡之囚」時期,教宗的活動範圍只限於宗座宮到聖伯多祿大殿入口一帶,甚至未能到主教教堂拉特朗聖若望大殿。1926 年,法西斯黨領袖墨索里尼剛成為意大利總理,希望解決與羅馬教廷的爭議,於是派人與教廷代表商討解決方案,最終達成「拉特朗條約」(Lateran Treaty)。教廷承認羅馬作為意大利首都,而意大利則承認教廷對梵蒂岡擁有主權,並對其於意大利的資產享有治外法權和免稅權。雙方亦簽下宗教協定,確立天主教在意國的地位。

「拉特朗條約」標誌著教宗國正式瓦解,以及梵蒂岡城國的建立。梵蒂岡現在亦是全球國土面積最細小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