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火不斷,烏克蘭國內的廚師、餐廳老闆和麵包師正團結起來,組成「廚房部隊」為軍人和平民提供膳食。身處基輔的 Dmytro Borysov 是名廚師,也是全國 50 多家連鎖餐廳的老闆。他在戰爭甫爆發時已關閉所有餐廳,也在當時收到了來自軍隊的首批熱食訂單。他隨即將旗下一間餐廳變成志願廚房,為家人、長者、市內工人、保安隊伍和領土防衛兵等烹調餐點。
沒多久,其他餐館老闆也捐出倉庫物資加入行列。「首日,我們做了約 600 份餐,現在已增加至 3,000 到 3,500 份熟食午餐;7 個志願廚房合共烹調超過 15 萬份。」是次本土自發的人道行動,成了大規模糧食動員運動的一部分,自戰事爆發以來,將免費食堂和臨時志願餐廳供應的熱食,分發給火車站裡的撤離者、於基輔地鐵站避難的家庭、軍隊和婦產醫院。
這項運動獲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和世界中央廚房等國際組織資助,由當地志願者團體網絡管理及執行大部分實地工作,協助這一場牽涉全球利益的抗爭。烏克蘭是世界上最大的食品生產國之一,也是小麥、粟米和食用油的主要出口國;大部分將運往非洲和亞洲新興國家的收成因受戰火影響,本季可能減半甚至更多,導致全球糧食價格飆升,亦可能因短缺引起各地社會動盪。
戰爭中,糧食更被視為戰略武器。俄軍砲擊冷凍食品庫和援助車隊等配送糧食的基礎設施,並中斷運送到馬里烏波爾等被圍困城市的物資鏈,同時令烏國糧食出口停滯不前。烏克蘭的救援廚房必須就手頭上有的物資應變,除了羅宋湯、蕎麥粥和各種地道的 kotleta 炸肉餅等主食,還供應意粉、蝦或金槍魚三文治。非常時期,一些廚房更兼作防空洞,給人們藏身居住。
隨著戰線東移,解放區的糧食救濟工作得以加強,但許多遭受破壞的餐館仍缺乏電力供應或停業。總部設於基輔的 SET Event & Catering 就於伊爾平、布查和霍斯托梅爾等受災城鎮經營免費食堂,每日為 2,500 人提供食物;負責人 Oleksii Shpionov 指:「在沒有公用設施的城鎮,每日至少能吃到一頓熱飯至為重要。」復活節時,他們還贈送了約 700 個復活節蛋糕。
飢餓,在烏克蘭歷史上並不陌生。1932 至 1933 年,蘇聯領導人史大林為鎮壓烏克蘭獨立運動和抵制農業集體化等原因,令當時蘇聯共和國數百萬人死於人為的大饑荒。烏克蘭作家兼研究員 Julia Aurora Ogorodnyk 形容:「或許,恐懼飢餓的潛意識一直困擾著我們…… 每一餐也可能是最後一餐,所以每一餐最好吃得飽。」她正在寫一本關於烏克蘭烹飪傳統的書,談及像羅宋湯般的地道家常菜,更是一種身份文化象徵,特別在戰時能夠慰藉人心,需求量更大。
食物總能將人連繫起來。Borysov 和 Shpionov 的志願廚房,每日花費約 5,000 美元用於食材、廚師工資、燃料和水電費,都是由歐盟和美國的捐助者透過 PayPal 及加密貨幣捐款支付;並由與他們合作的世界中央廚房,為全國各地的合作夥伴提供財務及後勤支援。
另外,當地還有來自鄰國志願者的援助。在波蘭經營麵包店的 Jacek Polewski,於 4 月初獲悉布查的平民遭俄軍殺戮,立即聯繫了剛解放的小鎮上一家小型手工麵包店,並從波茲南驅車運送足夠造 1,000 多條麵包的麵粉,製作可保鮮兩、三週的全麥天然酵母麵包,又幫忙修理店內的燃木烤爐,及為鎮內災民烘焙和分發新鮮麵包。
最近,俄軍從基輔周邊地區撤退,讓 Borysov 得以重開一些餐廳供付費顧客使用,還恢復當地送貨,將慈善和商業營運結合。他們更為國內東部戰況激烈的地區,製作真空包裝午餐和適合長期儲存的食品。
期間,他還收到來自前線士兵的一個特別要求。
一支軍隊多次要求他們烹調沙威瑪(shawarma)—— 與卡巴(kebab)類似的烤肉料理,他認為在志願廚房做這道菜有一定難度:「但我們突然收到一名士兵的母親一筆 1 萬格里夫納的轉賬(約 2,660 港元),請我們為他的兒子及其部隊烹製沙威瑪,說他們連發夢也渴望吃到。」
第二天,他們即連同該軍隊訂製的其他食物,送上 380 份沙威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