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李小龍逝世 49 周年,這位已故香港武打巨星的影響力從來不局限於本土,名滿荷里活是眾所周知。但其實在第三世界,他亦是廣受敬重的英雄人物、反殖民及反白人壓迫的象徵。有研究分析,南非種族隔離時期的黑人,曾嘗試突破電影審查制度,熱捧港產功夫片,從李小龍電影找到抗爭勇氣。
60 年代的香港武俠電影主流為刀劍武俠片,以古代中國為背景,文化門檻較高,以致比較難打入非華人觀眾市場。但後起的功夫片,背景多數設於中國邁向現代化的清末民初時代,不再利用超自然的刀劍特效,強調硬橋硬馬的「真功夫」。這些身體語言特別容易衝破語言隔閡,而李小龍正正是把功夫片推向國際的巨星。
美國奧克拉荷馬州大學電影與媒體研究系副教授葉曼丰著作「武俠電影與香港現代性」(Martial Arts Cinema and Hong Kong Modernity: Aesthetics, Representation, Circulation)分析,功夫片以身體為先、看重力量多於細緻描寫、行動多於語言,特別容易取悅各國工人階層。縱然很多影評認為,著重身體和感官刺激的風格,顯得功夫武俠低俗,但恰恰是這些元素,加上主角通常以捍衛正義之名行使暴力,背景又涉及種族及社會底層抗爭,使得功夫片打破地域文化界限,贏得國際邊緣社群的共鳴。
然而,港產功夫片牽涉的暴力題材,在部分政權眼中相當敏感,一度使李小龍電影無法通過審查。南非約翰內斯堡金山大學(University of the Witwatersrand,Johannesburg)媒體研究學者 Cobus van Staden 就在論文提出,南非白人政權實行種族隔離的同時,在 1963 年通過「出版與娛樂審查法案」(Publications and Entertainments Act),嚴格過濾暴力與性題材電影,又管制不同人種收看的影視內容。港產功夫片長期淪為禁片,同樣渲染暴力的荷里活西部片反而過關,可見制度對白人作品的偏袒。
隨著李小龍以「龍爭虎鬥」紅遍全球,官方愈來愈難阻止南非觀眾的好奇。根據口述歷史,最先突破審查防線的,是一名稱作 Mr. Ming 的約翰內斯堡台灣華人,他在 70 年代初從香港偷運 16 mm 膠片到唐人街,原先只作私人放映,後來以平價租予其他獨立影院播放;而徹底擊潰官方審查防線的,是 70 年代後期興起的 VHS 錄影帶。觀眾起初租借錄影帶到迷你電影院播放,後來錄影機愈來愈普及,當局就更難阻擋李小龍與港產功夫片的熱潮。
逆轉白人與有色人種關係
縱然南非黑人社群對影像暴力毫不陌生,但相對荷里活西部片以槍戰為主,港產功夫片著重埋身肉搏,行使暴力者又以有色人種為主,便叫黑人觀眾耳目一新。Van Staden 分析,在廣受觀眾歡迎的「龍爭虎鬥」中,李小龍不但把白人反派逐一擊倒,黑人武打演員 Jim Kelly 更擔演要角,赤手空拳擊倒兩名種族歧視白人警察的橋段,戲中又有其他非裔同胞習武畫面,背景掛有象徵黑人權力的標誌,徹底顛覆白人與有色人種的權力關係。
- 黑人武打演員 Jim Kelly 在「龍爭虎鬥」中的片段。
李小龍電影的捧場客,當然不只南非華人與黑人社群,在其他亞洲、非洲與拉丁美洲社群中,李小龍的反壓迫形象同樣深入民心。科羅拉多大學波德分校(CU Boulder)種族研究助理教授 Daryl Maeda 受訪時舉例,「龍爭虎鬥」常常被解讀成展現殖民與種族主義的共生關係。
李小龍作為有色人種,成功打入白人壟斷的荷里活電影圈,叫不少黑人鼓舞。非裔 NBA 籃球員 Kareem Abdul-Jabbar 曾經抵制 1968 年墨西哥城奧運,抗議非裔美國公民受不公平待遇。他也曾向李小龍學習截拳道,兩人亦師亦友,後來更有機會參演「死亡遊戲」,更鞏固李小龍在非裔社群的地位。
1973 年李小龍逝世後,香港片商找來美籍非裔武打演員 Ron Van Clief 開拍電影「龍爭虎鬥精武魂」(The Black Dragon’s Revenge),賦予他「黑龍」稱號,以李小龍暴斃之謎為故事背景,試圖在非裔市場延續李小龍傳奇。雖然香港片商未因此取得太大進帳,但李小龍傳奇確實在非裔社會歷久不衰。
後來 Jim Kelly 與黑龍 Ron Van Clief 雙雙參演新興的黑人武打片,在 70 年代往後興起的次類型「黑人剝削電影」(Blaxploitation)登場。故事多充滿性、血腥與暴力元素,劇情總是以黑人戰勝白人作結。縱然被指控粗製濫造,但在非裔基層有收視保證,當中亦抹不掉李小龍電影的影子。
新書推介
「從前,遇上 100% 的香港」
歷史的靈光一閃
如何迸發香港複雜而多重的可能性?
2020 年 CUP 出版首度在香港出版的繪本畫作「從前,有個香港」(This is Hong Kong),重現 1960 年代初捷克旅行畫家 Miroslav Šašek 眼中 100% 的絢爛香港。所謂的 100% 不是一個圓滿的盡頭,中間可能藏著各取所需、各執一詞的 100%,香港亦是這樣碰撞而生的。這書想捕捉的,就是歷史靈光一閃碰撞的瞬間,並把各人眼中的 100% 展開:
九龍市區的發展和規劃,原來受惠於葡萄牙人?
在越南史家眼中,香港曾經是越南趙朝一部分?
香港接受過美國經濟援助興建村落?
最後,香港在自己的歷史上留下怎樣的足印?我們眼中的香港是不是 100% 的香港?就讓這本書補上我們沒有遇上的香港。
編著:CUP 媒體
書名:從前,遇上 100% 的香港
插畫:麥東記
售價:港幣 148 元
ISBN:978-988-79700-6-4
CUP 出版 @ 香港書展 2022
不論是寫還是讀,文字能抒發人的心情,也能紀錄時代掠影,在今個夏天尋書香,就是我們能捕捉的小小歡悅。CUP 媒體準備了多本好書待讀者發掘,更有精美周邊產品,不容錯過!
- 7 月 20 至 26 日(星期三至星期二)
- 灣仔會展 1B-E31 攤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