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石屎森林,土坯是抵禦高溫的未來建材?

A+A-
納入 UNESCO 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也門城市希巴姆(Shibam),中世紀大樓全都以土坯作為建材。 圖片來源:Sergey-73/Shutterstock

香港連日天氣酷熱,反常熱浪更席捲歐洲。各地建築師都在思考,未來建築要如何應對極端天氣。有建築師就提倡仿傚古人的土坯建築,其中泥土與有機物料混合的建材,不但可循環再用,還有冬暖夏涼的效果,是未來建築的絕佳選項。

近年陷入內戰的也門,法定首都薩那(Sanaʽa)的古城區保留了大量中世紀建築,全數以土坯建成,獨特之處使其登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的世界文化遺產名錄。UNESCO 讚揚,這些建築反映早期伊斯蘭教的空間佈局,「在採用當地建材和技術方面,展現出非凡工藝」。

伊拉克裔英國建築師 Salma Samar Damluji 接受英國廣播公司(BBC)訪問時指出,即使這些建築有過千年歷史,但大部分仍可以居住,證明泥土是絕佳的絕緣材料,符合可持續發展原則,適合應用於現代建築。其有份創辦的組織 Daw’an Mud Brick Architecture Foundation 便以推廣土坯應用為己任。

目前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中,建造業佔多達 38%,其中混凝土的碳足跡相當高。有科學家因此主張,以其他可持續建材取代污染較多的混凝土,以達致全球減排目標,Damluji 便認為土坯就是最佳答案,不但對環境影響非常低,材料更可以循環再用。

位於孟加拉的 METI 手作學校,整座建築僅以泥土、稻草和竹構成。 圖片來源: Naquib Hossain/Wikimedia Commons

擅長運用原始建材的奧地利建築師 Anna Heringer,以土坯建屋近 20 年,設計過一些得獎作品。其中包括位於孟加拉魯德拉普爾(Rudrapur)的 METI 手作學校,在 2007 年贏得阿迦汗建築獎(Aga Khan Award for Architecture)。整座建築僅以泥土、稻草和竹構成,由當地建築商、工匠及學生合力建造。

當時阿迦汗建築獎的評審讚揚,作品示範了建築界能如何回應可持續發展的問題。Heringer 受訪時形容,觸摸泥土是相當美妙的感覺,那無須用任何工具,只要雙手便可以動工,靈活得有點像捏麵團。她說:「泥土是未來可持續建築的冠軍,是唯一可以在不使用能源的情況下,不斷循環再用的物料。」

土坯建築等於放棄現代生活?

土坯建築的另一項優點是冬暖夏涼。紐約建築師事務所 Architectural Preservation Studio 總裁 Pamela Jerome 解釋,土牆的熱質(Thermal Mass)相當高,意味著牆壁能夠在日間收集熱量,在夜間散發出來,有利於減少冷氣需求。倫敦大學亞非學院(SOAS)社會人類學榮譽教授 Trevor Marchand 同樣指出,相對混凝土或鐵皮建築,土坯建築能夠在 24 小時內保持相對穩定的室內溫度。

Damluji 補充,土坯建築還有異常結實的特質,可以抵禦極端天氣,甚至地震和強風。只要加上「幾層精製泥漿、灰燼和石灰塗層,以及灰泥」,便可構成防潮和相當堅實的外牆,可抵禦洪水及暴雨。

Jerome 卻提醒,能否抵禦地震和洪水還取決於其他因素,特別是建築物的地基。2008 年也門中東部地區遭遇大洪水,多達 5,000 棟泥土建築受損,其中大部分建造於氾濫平原,地基通常不夠深;鄰近荒漠地區聚落 Wadi Dawan 則建於乾燥石質土壤上,地基深達 1.5 米,結果只有 25 座建築受損。

撇開這些抵禦極端天氣的優點,入住土坯建築不意味著放棄現代生活。Jerome 指出,土坯建築可以輕鬆鋪設電線和水管,是完全能夠適應現代的可持續發展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