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眾議院議長,在國際舞台有甚麼角色?

A+A-
佩洛西昨晚抵達台北松山機場。 圖片來源:路透社

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Nancy Pelosi)率領國會代表團訪台,旋即引致台海局勢緊張。按照行政立法分工,外交事務理應由總統負責,究竟主持國會議程的眾議院議長,在國際舞台扮演甚麼角色?為何足以左右國際局勢?

根據傳統法律觀點,美國憲法賦予總統與外國政府進行外交的專屬權力,方便迅速回應國際事務、保守機密資訊、確保談判優勢,並且避免前後矛盾的聲音介入外交事務。知名國際法及美國外交政策學者 Louis Henkin 形容:「從一開始,總統就是與外國政府溝通的部門,控制著主要資訊渠道 —— 使總統擔當美國的耳目。」

但現實操作上,我們也不能忽視美國國會多年來都與外國元首及議會保持聯繫,參眾兩院議員經常通過國會代表團(CODEL)外訪,譬如與外國元首會面、在外地進行調查、促進國家及選民利益,而今次佩洛西亦是以國會代表團形式訪台。美國馬凱特大學法學院教授 Ryan M. Scoville 稱,這種特殊外交渠道為「立法機關外交」(Legislative Diplomacy),多年來都受學術界忽視。

其中,眾議院議長不僅是首席眾議員,而且作為美國政府第三把交椅,在代表團中地位最高。依據 1947 年美國通過的「總統繼任法案」(Presidential Succession Act of 1947),眾議院議長是總統第二順位繼任人,意味著一旦總統離開職務,兼任參議院議長的副總統將會優先繼任,假如總統及副總統同時無法履行職務,眾議院議長便會接手總統職務。

國會代表團不只是公關活動

過去數十年間,總統與眾議院經常處於對立,眾議院議長便不時率領國會代表團外訪,與總統外交方針唱反調。1997 年克林頓(Bill Clinton)民主黨政府執政期間,共和黨的眾議院議長金里奇(Newt Gingrich)便率領 12 人代表團訪華,在台灣及香港問題上表現強硬,態度有別於克林頓政府,其後更有訪台行程,遭遇中方抗議。

在杜林普執政期間,佩洛西同樣率領代表團外訪,開宗明義要擔任替代的美國特使,抗衡杜林普的「美國優先」方針,聲言「光復」傳統的美國外交禮儀與政策,加強與傳統盟友的關係,重申維護民主及人權的承諾。當杜林普威脅退出北約時,佩洛西便出訪慕尼黑安全會議,試圖重建與傳統歐洲盟友的關係。

佩洛西昨日訪問馬來西亞期間,與國會議長 Azhar Azizan Harun 會面。 圖片來源:路透社

儘管不少批評認為,眾議院議長訪問是浪費公帑的公關活動,甚至是插手總統的外交事務,但 Scoville 的研究提醒,其實所有國會代表團都是行政立法合作的成果。絕大部分行程都是議員提出,由行政機關給予支援,如國防部會預留可用的軍用飛機,國務院立法事務局與當地大使館合作安排住宿及其他後勤支援,當地大使館更會建議代表團拜訪的領袖人選。

我們也不要忘記,有眾多對外事務議案,其實都是由參眾議員提案及審議,被中國指控干涉內政的「香港人權與民主法」便是一例,因此眾議院議長的承諾有一定份量。2019 年初,佩洛西在英國及愛爾蘭國會演講時便警告,假如英國脫歐後,在北愛與愛爾蘭邊境建立「硬邊界」,她必定阻止國會通過「英美自由貿易協議」。

再者,有別於總統有連任限制,任期最長只有 8 年;眾議院議長及國會議員都沒有連任限制,不少眾議員任職超過 40 年,佩洛西的議員年資便長達 35 年,先後獲選為 4 任眾議院議長,以致國會代表著相對穩定的美國傳統。即使議長不代表官方立場,其承諾都有著較長遠的保證,叫外國政府不敢輕視。正如眾議員 Norma Torres 說過:「總統是不斷替換的,國會卻永遠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