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相同溫度,在其他地方卻感覺不同?

A+A-
圖片來源:路透社

上月,英國各地媒體都以熱浪侵襲作頭條,警告氣溫可能達至攝氏 31 度,增加致命風險。但對身在美國 —— 特別是南部的大部分人而言,卻可能是出外野餐的好時機。溫度無疑是客觀的數字,但人們的感知體驗,受文化、生理及心理等因素影響,以致不同的家庭、企業和地區各有對策。當氣候變化比我們的主觀體驗和適應的速度要快時,驚訝別人反應過激之前,是時候意識到我們確實活在不同的世界。

空氣溫度,測量的是周遭空氣中的熱量,未能完全反映人們對氣溫的感知。美國的阿巴拉契州立大學地理學和規劃學教授 Margaret Sugg 指,這些感知還取決於濕度、風速、風向,與常溫的比較等;人們的耐熱程度,更關乎文化和科學。美國用來衡量實際與感知溫度差異的酷熱指數(heat index),就結合空氣溫度與濕度計算;例如同為攝氏 31 度,但濕度為 40% 跟 90%,後者會令人感覺像攝氏 45 度,中暑風險亦會提高。

因應不同的國家或地區,測量中暑風險的指數可多達過百種。加拿大採用的濕熱指數(humidex),以不同公式計算溫度和濕度,衡量舒適度而非中暑風險。還有暑熱壓力指數(wet bulb globe temparature),將雲量、風速和太陽角度等更多因素計算在內,從而衡量人們在陽光直射下,工作多久會感不適,以及每小時需休息多久。甚至有以保密數學公式計算的商業版本,如美國 AccuWeather 公司提供的 RealFeel

研究表明,我們需因應不同國家或地區的情況,去定義「正常」和「安全」。換言之,高溫風險部分取決於環境與文化。生活在炎熱氣候的人,於較高溫下感覺更舒適 —— 即使實際上其健康風險更高。Sugg 比較密西西比州和北卡羅萊納州的戶外工作者,發現前者的高溫風險超過他們所意識到的。另一研究發現,歐洲多個城市的人,認為較令他們感覺舒適的「平均溫度」,其實更接近當地的最高溫度。

怎樣的溫度才算舒適與安全,似乎還跟生理調節以至人們相應的行為選擇有關 —— 例如田納西州超過 80% 的家庭裝有中央冷氣,相比之下,威斯康辛州為 60%,英國只有不到 5%。而性別亦有影響,數十年的研究表明,女性無論在室內(辦公室空調系統通常參考男性身體與服裝而設計)或室外,於較高溫下感覺更舒適。另外,歐洲各地女性認為較舒適的溫度,普遍也比男性高。

隨著氣候變化,人們所適應的氣候將變得更炎熱和潮濕。當一個具英國文化與基礎設施的地方,開始擁有如威斯康辛州或田納西州的舒適指數時,便會出現如上月般的情況。澳洲皇家墨爾本理工學院設計和社會情境講師 Salman Shooshtarian 就慶幸,相比寒冷,人們似乎較快適應高溫,但有關問題也將更複雜。例如英國人可安裝更多冷氣,但亦因此加劇氣候變化。為了生存和發展,未來或需要一種兩者兼顧的全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