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 VAR 時代:為何足球比賽仍然會存在執法爭議

A+A-
世界盃場地中的螢幕顯示 VAR 系統正在審視球員有沒有犯規。 圖片來源:Martin Rickett/PA Images via Getty Images

在 2016 年 9 月 1 日,意大利對法國的友誼賽上,國際足協第一次於國家隊賽事測試「視像助理裁判」系統(Visual Assistant Referees,VAR)。VAR 的出現大大改寫了足球發展,但似乎無法平息執法爭議,其中英格蘭傳奇名宿舒利亞(Alan Shearer)更炮轟世界盃揭幕戰的越位事件。一班澳洲和英國學者就在學術平台 The Conversation 撰文,解釋為何執法爭議仍然存在。

在這次世界盃,只有 4 種情況可能出動 VAR:分別是入球、12 碼、直接紅牌,以及認錯紅黃牌球員;場邊的裁判團隊會以不同角度重複觀看比賽影像,如果發現可能存在誤判,就會通知球證,再作出決定。裁判團隊也會額外用上一些工具,例如以感應器確定足球是否完全越過白界,以及劃線判斷球員有沒有越位。上述的事件會大大影響比賽發展,任何誤判都足以影響球賽之公正。三位學者都認同,VAR 可幫助推翻一些明顯錯誤,彌補球證肉眼上的不足。

然而,三位學者也提醒讀者,犯規判決很多時不是非黑即白,VAR 系統的背後其實也牽涉到球證團隊的人為判斷。以手球犯規為例子,看似簡單直接,膊頭以下的手部觸碰到皮球就是手球。可是在現實操作上,要精確判斷觸碰的部分究竟是膊頭抑或是手部,可以十分複雜。今年 2 月曼城對愛華頓的英超賽事中,曼城球員洛迪卡斯簡迪(Rodri)被指在禁區犯手球,然而經過足足兩分鐘的討論,球證依然以「沒有足夠清晰證據」為由,沒有判 12 碼。

除了以上的灰色地帶,犯規判決也很講求背後的情境脈絡,但「視像助理裁判」很多時只單憑幾秒的慢鏡片段來作出建議。例如,在 9 月 3 日紐卡素對水晶宮的英超賽事中,又出現爭議判決。球證翻看 VAR 片段後,宣佈水晶宮後衛米曹(Tyrick Mitchell)的烏龍球被判作廢,原因是紐卡素球員韋洛克(Joe Willock)撞向對方門將犯規在先。可是,VAR 片段截取的畫面並未能顯示出,韋洛克其實是被一名水晶宮後衛推開才撞向門將。事後英超賽會也承認誤判。

上述事件反映,慢鏡重播並非必然更忠實呈現事件,忽略事件的脈絡只會引致誤判。VAR 的出現也引起場內外球證的一些張力,尤其在今屆世界盃,每場賽事 VAR 團隊多達 4 人,變相場內外裁判團隊數目一樣。VAR 原意是由場內球證作出判定,場外球證進行複檢並作出建議,場內球證再檢視過去未有留意到的證據,重新考慮判決。可是到 VAR 賽際執行時,場外複檢時常會直接引起場內球證自我質疑,沒有意識到執法判斷存在詮釋空間。

除了人為因素外,VAR 系統也存在一些技術問題。在 2020 年 6 月 17 日維拉對錫菲聯賽事中,門線技術就出現故障,即使維拉門將尼蘭特(Orjan Nyland)連人帶波越過白界,球證也沒有收到指示。事後發現是因為有球員摭擋了門線鏡頭,所以系統接收不到訊息。今年 9 月 11 日,祖雲達斯對沙蘭力坦拿的意甲比賽,祖雲達斯的關鍵入球因 VAR 被判越位,事後卻發現 VAR 劃線時漏了角球旗附近的一名球員,該爭議判決最終引發雙方球員激烈衝突。

撰文的澳洲和英國學者指出,在足球世界裡,所有的判決都不是真空出現,背後經過一連串球員、場內外球證,以至球賽氣氛的互動所產生。在四年一度的世界盃,爭議判決很有可能仍然會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