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阿根廷是第三度奪得世界盃冠軍,但其實 1978 年的首次冠軍贏得不算光彩。當時阿根廷軍政府對異見的迫害到達高潮,偏偏握有世界盃賽事主辦權,賽前被指多次騷擾對手球員,更有各種賄賂傳聞,以保證阿根廷的最後勝利,試圖在高亢的民族情緒下,維持鐵腕統治的合法性。
1976 年阿根廷軍方領袖發動政變,推翻民選總統伊莎貝爾.貝隆(Isabel Perón),即前總統貝隆(Juan Perón)的第三任妻子,然後安插將軍魏地拉(Jorge Rafael Videla)為元首。
軍政府上台數小時,即頒佈戒嚴令和宵禁令,停止國會及工會運作,並對人民發動「骯髒戰爭」(Dirty War),以國家恐怖主義震懾異見聲音。大批國家頂尖的知識分子、藝術家、教師甚至職業運動員失蹤,國際特赦組織統計,截至 1983 年,安全部隊綁架多達 3 萬人,多人受酷刑虐待和法外處決,大部分仍然下落不明。
另一場杯葛壓力下的世界盃
正當國家脫離常軌,軍政府卻計劃如期主辦 1978 年世界盃。事實上,魏地拉本身不是球迷,甚至覺得足球沉悶乏味,但他明白足球的凝聚力。有鑑於當時通脹高達 300%,左翼遊擊隊 Montoneros 愈來愈得民心,國際社會對政變的批評聲音不絕,以致軍政府更確信,舉辦世界盃有助贏得民意及國際支持。
上台數星期,軍政府就把主辦世界盃定位為「國家利益」問題,在違反國際足協(FIFA)規定下,直接介入籌辦賽事工作。正如卡塔爾世界盃受西方社會抵制,阿根廷世界盃同樣面臨龐大的國際壓力。法國知識分子成立委員會,要求國家隊退出今屆賽事,西班牙、意大利、瑞典、荷蘭、蘇格蘭同樣有類似呼籲。
為體育醜聞著書的得獎調查記者 Ken Bensinger 指出,軍政府當時重金禮聘美國公關公司救亡,強調阿根廷「穩定」的「新形象」。魏地拉反駁所有負面報道都是「假新聞」和「反阿根廷」,加上操控本地輿論,成功以「被害想像」團結不少國民槍口一致對外。結果,世界盃還是在爭議聲中如期舉行。
與獨裁者同場現身的基辛格
軍政府不但要世界盃順利舉辦,還要國家隊勝利,以收最大政治效益,惹來操控賽果疑雲。當年賽制有別於今日,16 支球隊要進行兩輪分組賽,以產生決賽及季軍戰球隊。在第二輪分組賽中,阿根廷以得失球差落後於巴西,對秘魯的分組賽必須淨勝 4 球才足夠壓倒巴西,以躋身決賽。
就在阿根廷與秘魯開賽前一晚,秘魯國家隊所住酒店的保安及憲兵無端撤走,阿根廷球迷從四面八方包圍,汽車不斷響咹,球迷通宵叫喊口號,以致球員無法好好入眠。翌日下午,秘魯隊乘坐的巴士在前往球場途中,竟然多次迷路,理應不到 30 分鐘的車程,最終花了 2 個多小時,開賽前 1 小時才到達更衣室。
Bensinger 又指出,在開賽前 20 分鐘,魏地拉帶同到訪的前美國國務卿基辛格(Henry Kissinger),無端闖入上鎖的秘魯隊更衣室,堂而皇之宣讀兩國友好宣言,擾亂球員的準備。基辛格同樣為人詬病,他當時已卸任國務卿,時任總統卡特亦改變外交政策,公開批評阿根廷人權紀錄,基辛格卻奉行另類外交路線對著幹,公然拜訪及讚揚魏地拉。
在足球史上,這場始終是最具爭議的賽事之一,不但秘魯隊缺乏活力,裁判判決也相當可疑。相傳,有多名秘魯球員收到 25 萬美元賄款,又有傳魏地拉與秘魯獨裁者達成秘密協議,逮捕流亡阿根廷的秘魯異見人士、向秘魯高官輸送 5,000 萬美元利益等。但上述指控始終未得證實,阿根廷最終以 6 比 0 大敗秘魯,意外以得失球差反超前巴西,順利晉級決賽。
荷蘭球王缺席而贏得的冠軍
在阿根廷對荷蘭的決賽中,爭議同樣不絕。當年荷蘭球王告魯夫(Johan Cruyff)如日中天,卻以 30 歲之齡,在世界盃前一年退出國家隊。事隔 31 年後,告魯夫在訪問中提到,他與家人同遭企圖綁架,曾經被步槍指嚇,使他不得不放棄參賽。「參戰世界盃,你必須保持 200% 狀態,但有時人生有其他事情更加重要。」
結果,阿根廷以 3 比 1 擊敗告魯夫缺席下的荷蘭隊,成功贏得世界盃冠軍。賽後荷蘭隊頭也不回離場,未有領取銀牌,有傳是要避免與獨裁者握手,又有傳是要抗議多項賽事安排。無論如何,軍政府如願以償,得到夢寐以求的賽果。
有記載提到,在國家隊勝利當晚,有關押在拘留中心 ESMA 的政治犯,曾經被押送到布宜諾斯艾利斯市內,被要求親眼見證同胞在軍政府統治下,如何為世界盃冠軍而狂歡。據說,現場沒有人注意到他們到來,但他們看到善忘的民眾後卻全身顫抖,旋即就被押返不見天日的牢獄中。這一切結果,顯然已盡在獨裁者計算之內。